让甲骨文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乡丨记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

时间:2023-03-10

 微信图片_20230310200927

何毓灵在殷墟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持续关注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传承和活化利用。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副站长,他长期工作在殷墟考古一线,主持开展了殷墟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最近20年,殷墟考古发掘中很少再出土甲骨片。”何毓灵说,“同样的,甲骨文研究、诠释也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虽已释读了1500字左右,但剩余3000多字的诠释工作进展缓慢。”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何毓灵深入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调研,与相关管理人员、学者座谈交流,并多次与国内知名的古文字学家联系,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精心准备了建议和议案。

  “‘让甲骨文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乡’的建议是我这次参加两会的重点准备工作之一。”何毓灵说,“由甲骨文演化的汉字是我们14亿中华儿女的基因和纽带,保护、传承、研究好甲骨文责任在肩,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时不我待。”

  何毓灵介绍,所有已发现的近16万片甲骨文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者手中,全部回归故乡几乎不可能。但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对甲骨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和数字化三维全息采集,为甲骨文物数字化回归铺平了技术道路。如果能够在国家层面启动这项工作,协调国内外各个收藏机构,把世界各地的甲骨文物进行数据和信息采集,建立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甲骨文数字化回归将变成现实。

  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是一种抢救性保护,虽然大多数甲骨文物受到较好保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甲骨文物自身的变化,风化侵蚀都可能对甲骨片产生破坏,通过数字化建模,能够让当前每一片甲骨文物全信息保存,永不损坏,实现中华文明文脉信息永存。

  甲骨文数字化回归,还可以把甲骨文碎片进行有效整合,运用电脑智能化缀合甲骨文碎片,从而形成更完整的甲骨文片,展现更多上下关联的甲骨文句子,将推动甲骨文研究和诠释迈上新台阶。因此,甲骨文数字化缀合甚至被称为“甲骨文再发掘”。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调研期间,何毓灵了解到,作为中国文字的家,该馆馆藏甲骨文数量很少,特别是随着该馆续建工程建成并对外开放,缺少甲骨文物的矛盾更加突出。

  如何摆脱这一窘境,何毓灵表示:“ 结合数字化技术,对甲骨文进行数字化展陈是一条合理路径,特别是国外收藏的一些重要的甲骨文物,通过数字化全信息采集回归故乡,就可以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实现近乎逼真的数字化展陈。同样,16万片甲骨文物一起回家与世人见面,将是多么令人憧憬的一件事情。”

  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意义重大,而要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故乡,重点还是要解决好甲骨文物的数字化。

  安阳师范学院最早开展甲骨文数字化研究,已在这一领域深耕20余年。该院现已建立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实验室,从甲骨文物数字化建模、 全信息采集、智能缀合等重点领域突破,初步完成了甲骨文数字化的研发工作。

  何毓灵深入安阳师范学院调研,与该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永革和他的甲骨文数字化研究团队交流座谈,展望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探讨甲骨文数字化实现路径,了解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大家对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归充满期待并对相关技术研究信心满满,纷纷表示,要加快研究步伐,全力推进甲骨文数字化进程。同时也希望建议能够得到全国人大的支持,形成国家意志,在国家层面进行协调,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早日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归的梦想。

  “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可以通过试点方式形成成熟的技术路径、工作方法和最佳实施方案,然后再进一步面向全国、全世界推广。”何毓灵表示,“我将持续关注这一进程,与广大甲骨文事业工作者一起,为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故乡共同努力,让中华文脉基因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