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炳伟:甲骨文里的人生感悟
甲骨文里的人生感悟
吉炳伟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其字形与结构不仅记录了古代先民的日常点滴和生活场景,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
我们先来说说“信”字,甲骨文“信”字由“人”和“口”组成,会意人以言立,心口相应。《说文解字》讲:“信,诚也。从人从言。”本义指人说话诚实,言行一致,品行端正。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文化传统,诚信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古都安阳出土的盟誓玉璋,见证了这种信用体系在早期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德”字的甲骨文很有寓意,从“彳”(道路)、从直(目视标杆)、从心,构成行走正道的三重维度。《说文解字》中说:“德,升也。”强调内心感悟,提示德行非外在约束,而是内在对“道”的认同与实践。随着古代国家的日趋成熟和政治生活的日益复杂,“德”字融入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逐渐凝练为后世治国理政的政治美德以及个人道德层面的“德”。
“善”字甲骨文形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羊”和“目”组成,羊代表吉祥,目表示眼睛;另一种说法认为由“羊”和“言”组成,强调温和与友善。但不管怎么说,都与羊有关。羊对于人类有着众多“善”的本质体现,它吃的是草,所需甚少,给人类的贡献却很多,如羊奶、羊毛、羊肉、羊皮、羊粪等。羊对人温顺,不像其他大型牲畜可能会对人造成致命伤害,因此古代先民把善与羊联系在一起造字,寓意深刻。
“真”字甲骨文是会意字,由“人”和“鼎”组成,像人站在鼎中,此形意在表示人经受巨大痛苦煎熬的修炼,得道成仙。《说文解字》解释:“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说明做到“真”并不容易,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某些问题,就是不能守住这个“真”字。
甲骨文的“学”字,上部像是人的两只手,下部像是一张渔网,也像是房子的屋顶,表示人正在编织渔网或盖房子。这两件事都是需要认真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学”也就有了获取知识的本义。周代之后,在房子里面加了一个“子”,代表获取知识的孩子。至于“学”字的“互相讨论”“效法,模仿”“注释”“讲述,说”等意思,属于后来的引申义。
甲骨文的“为”字很有趣,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头大象,展现的是喂大象的场景。一般人是很难有机会喂养大象的,一是大象体型大,很难驾驭;二是大象食量大,不易饲养。所以“作为”的“为”字是指办一件特别困难、庞大、复杂,并且很少人能完成的事情。
甲骨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这些一横一竖的文字中,不但读出了“诚信”“善良”“美德”,还悟出了“求真”“善学”“作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就是中华文明最源远流长的传承。(作者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