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农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7-09-29

关于全市农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靳东风

当前一个时期,加快转型攻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安阳必须全力破解的重大课题,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不加快转型,安阳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安阳的未来就没有出路。这不仅是关系安阳前途命运的生死之战,更是关系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战。目前,全市无论是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普遍存在产品层次低、链条短,品牌度不高、附加值少,市场竞争力偏弱等诸多问题。同时,安阳身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传统主导产业,严重受到环境容量日益趋紧,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约束,过往的落后生产方式根本无法维继。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的奋斗目标,作出了“聚焦制约转型的瓶颈,聚力引领发展的重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观念转型、结构转型、发展转型,努力走出一条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路子”的重要部署,这项决策不仅符合安阳发展实际,更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民心所盼,是我们每名党员干部的重大历史责任和担当。

我市是传统工业大市,也是传统农业大市。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是全市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的重大定位之一。近年来,我市以“五大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业整体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高标准粮田、农业产业集群、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生态保护等各项重点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获得了多个国字头荣誉,受到了省政府以及多个部门的表扬。但是,从整体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市农业仍处于传统层次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与现代化的生产模式、组织模式、产业模式、市场流通模式和生态保护模式等等,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农产品更加高端化的需求、老百姓更加多元化的需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趋势,还有很大不适应之处。我们的农产品仍然是“优的不多、多的不优”,农产品加工的精深程度还不够,绿色产品、中高端产品、生态功能产品的供给还不足,科技含量低、产品价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玉米价格暴跌、优质小麦价格上不去,以及蒜苔等农产品赔钱也卖不出去等问题,猪肉、羊肉、鸡蛋畜禽产品价格剧烈起伏等现象,表面上是市场周期性波动的老问题,实质上是源头供给模式、供给方式存在结构性缺陷的根本矛盾。一些农户在生产上盲目跟风,营销上不能与市场紧密对接,卖点不多、品牌不亮,价值链不长,缺乏竞争力,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滞后于新一代消费群体的需要,没有形成让广大消费者认知、认可的安全品牌、绿色品牌,没有形成固定的合同订单,以致于随着市场波动而跌宕起伏。同时,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目前,欧美市场的小麦、玉米大宗产品,包括牛肉、羊肉、猪肉等畜禽产品,到岸价格甚至低于我们的成本价,在质量上也不输于我们本土的农产品。面对这些冲击,如果我们还依旧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思维,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手段、模式止步不前,我市农业的未来也不会有出路,更会丧失一次倒逼发展的历史机遇。

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在全市转型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抓全市经济转型攻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首当其冲,发展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非常关键,但同时抓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尤为紧迫的重大工作任务。具体来讲,我感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

一、在方向引领上着力,进一步明确转的具体任务

市委提出了“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奋斗目标。在工作中,首先,要不断强化这项奋斗目标的引领,引导全市干部在用转型的思维、理念和方式,去推动农业工作。其次,我们要立足于全市的发展实际,农业转型中存在的短板瓶颈,把宏观任务目标,具体化、标准化、内涵化,构建一个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市的系统体系。把改在哪里、转向何处,水平提升到何种层次明确出来,用指标体系支撑起来,决不能泛泛而谈,凭空而论。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要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种养结构的“四有四化”的调整,促进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全市农业的生产模式、组织模式、产业模式、市场流通模式、生态保护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提出具体的标准目标和推进步骤,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支撑,切实抓住农业转型的关键环节,抓牢提升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短板,使全市农业转的更有成效,更加扎实。

二、在关键环节上着力,进一步创新转的具体举措

紧紧围绕全市“高端、智能、绿色、融合”的转型攻坚方向,针对群众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需求,不断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和改造。

一要围绕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动全市农业向高端化转型。一方面,我们要着眼于初级产品的优化提升,大力推进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抓好设施蔬菜、大豆、小杂粮、薯类等名特优新品种推广,提升我市主要农产品的层次,夯实转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着眼于后续加工产品的优化提升,依托我市农产品资源,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加工、绿色加工,打造高端品牌,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加工龙头不断做强、做大,带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种类的不断优化,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种养,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满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要求。

二要围绕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全市农业向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