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遗产 造福社会民生

时间:2021-12-16

——写在《关于加强殷墟保护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建设、发掘甲骨文文化效能、

在安阳市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议案》结案之际

◎ 王庆华

  8月30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关于加强殷墟保护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建设、发掘甲骨文文化效能、在安阳市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议案》顺利结案。该议案交办两年多来,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成立专班,明确职责,扎实推进议案办理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认真履行督办职责,持续跟踪议案办理,及时协调困难和问题,确保议案办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这一承载了太多遗址保护与民生期待的议案,有着怎样的出台背景?其办理过程怎样?起到了哪些作用?带来了哪些变化?让我们循着议案办办理的足迹,去一探究竟——

背景:“三案合一”的期待与努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关于殷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利用,一直是全市各级政府、人大代表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8年9月,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赵红霞、刘宏、李慧芬等代表分别提出了《关于加强殷墟保护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建设的议案》、《关于发掘甲骨文文化效能的议案》及《关于在安阳市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议案》。三件议案高度相关并部分相融,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将三件议案合并为一件,交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民侨外委员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常委会提交了审理意见报告,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立案交由市政府办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议案办理进程。期间,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多次讨论研究殷墟保护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建设情况,甲骨文工作领导小组多次针对甲骨文文化效能提出指导意见,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时调整组成人员和单位,确保议案办理工作顺利推进。

  议案交办近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加强督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玲多次带队深入市文物局、殷都区政府、殷墟博物馆、文字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教育部门和部分社区、村委会实地督办调研,针对议案办理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教科文卫委和民侨外委多次向有关承办部门下达议案督办函,召开汇报座谈会和工作协调会,督促指导市政府有关部门强化责任意识、细化办理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办理进度,深入扎实做好议案办理工作。

  2021年8月12日,张玲带领教科文卫委、民侨外委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市高新区银杏小学、河南鼎都文化有限公司、水利局东家属院和同乐花园东区进行实地督办调研,听取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议案办理工作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巩固办理成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据了解,这一议案的办理,对于我市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民生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为我市加快构筑重要的殷商文化高地,为文化遗产寻找新的呈现形式、收获更丰富的时代价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寻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之路

  “房子真是老化了,不让新起房基地。孩子都到年龄了,还跟大人住一块,不好谈对象。”生活在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中心地带的四盘磨村村民,对保护区本身有着困惑和抱怨。

  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限制建设与文物保护无关的项目。因建房需求受到抑制,四盘磨村村民曾有千余户村民住房紧张,涉及人口3000多人,很多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找不到媳妇。就连急需维修的水管爆裂事故,也只能干瞪眼看着,须得到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维修。如此种种,29平方公里的殷墟保护区内,遗址保护与农民就业收入、建房住房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如何走出保护区与民生之间的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是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关心热议的话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理应受到最严格的保护。老百姓的生计也必须得到解决。在此次议案办理过程中,相关部门直面矛盾,不回避问题,从机制、政策入手,破题问题“坚冰”,议案办理取得了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初步成效——

  推行简易审批程序,解决群众实际需求。2019年3月,由市文物局牵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殷都区政府、殷墟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参与,制订了殷墟保护区内市政公共事业工程建设审批程序(即民生简易审批程序)方案。民生简易审批程序自施行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已妥善处理殷墟保护区内道路维修、绿化、水电暖管道维修改装、老旧小区改造等与群众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300余项,其中仅老旧小区维修改造就多达100余项,有效化解了文物保护与保障民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殷墟遗址文物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动土即办手续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保护殷墟文化遗产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殷墟保护区群众以实际行动守护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实施惠民政策,切实改善民生。市政府围绕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统筹谋划设计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通过实施文旅新城项目,逐步实现村民迁移、村庄搬迁,缓解人地矛盾,有效改善当地群众居住生活条件;通过实施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豫北纱厂改造利用和武官民俗文化旅游村项目等,刺激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洹河景观提升等项目,拆除违建及风貌较差建筑,完善内部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殷墟保护区内环境,打造宜文、宜居、宜游的世界遗产示范区,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目前,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已全面提速,殷墟遗址博物馆、豫北纱厂改造利用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殷墟遗址风貌已焕然一新。

  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殷墟保护与民生发展相协调。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动下,《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于2021年7月30日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高票通过,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的修订为强化殷墟保护,统筹处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遗址保护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同时,市政府已将殷墟保护范围由多区共管调整为殷都区统一代管;殷墟管理委员会专职负责殷墟保护管理工作;改组成立殷墟博物馆(殷墟研究院),专职负责遗址研究展示;成立市公安局直属管理的文物保护支队负责打击全市文物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保护管理体系,有效推进了殷墟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工作的落地落实。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充分激活殷墟地下遗产,有效利用丰富的甲骨文文化内涵,更好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发掘甲骨文文化效能方面,议案办理相关单位切实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甲骨文文化进课堂、甲骨文文化研学游、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不断拓宽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创新领域。

  成功举办甲骨文发掘1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2019年12月,我市成立了以时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公乐同志为组长,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家健同志为第一副组长,时任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徐家平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领导小组,制订了甲骨文活化利用总体工作方案,组建了工作专班,建立了工作台账,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市政府成功举办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多家国家级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有效提升了安阳知名度。

  开展“甲骨文文化”进课堂特色教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市政府将甲骨文进校园工作纳入《安阳市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了《“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申请到教育部专项经费20万元。通过深入开展打造精品学校、强化师资培训、编写甲骨文教材、开展书法比赛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甲骨文的热情,推动了甲骨文文化的发展,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2020年12月,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16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我市龙安高中等8所学校名列其中。

  大力推广“甲骨文文化研学游”,促进旅游业发展。市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与本地学术研究机构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形式,举办甲骨文系列专题讲座,加强甲骨文知识传播。近三年来,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甲骨文元素内容、创建研学游示范基地、抓好文艺创作及展演、拓展传播渠道、研发文创产品等形式,大力营造甲骨文化浓厚氛围,扩大了甲骨文文化影响,促进了全市旅游业发展。

  加强甲骨文研究,厚植文化底蕴。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和机构,联合建成了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新发布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已于2019年10月向全球免费开放。安阳师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填补了国家学科领域空白。“殷契文渊”已完成二期工程,实现了研究文献、著录和甲骨文字之间的多向关联,平台访问量极大提高,在业界备受好评。目前平台正在着手进行三期工程建设。

  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市一系列着力激活甲骨文文化内在生命力的创新做法,让文化遗产从“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文字之都”做好“汉字音韵”大文章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建议我市借助中国书法名城、‘文字之都’的名气,举办全国性质的书法比赛、颂读大赛,特别是甲骨文书法比赛、汉字文化节或者中国文字节等与汉字有关的品牌赛事,宣传安阳的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字文化氛围,把安阳打造成全世界学汉语的人都应该来的朝圣之地。”这不仅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心愿,也是安阳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好、传承好汉语言文字的心愿。

  针对议案中关于“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单位,市政府副市长刘建发任市语委主任,21家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任语委委员,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予以保障,将规范语言文字纳入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创建的指标体系,为汉语言文字在殷商大地处处绽放提供了切实保障。

  2019年省人代会上,省人大代表杨清成提交了《关于重新组建省语委,进一步加强我省语言文字工作的建议》,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使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得以恢复。2020年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黄艳提交的《关于协调解决冠名问题,支持安阳市建设语言文字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代表的广泛认同,为打造安阳“语言文字之都”名片营造了舆论氛围。

  与此同时,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推普周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增强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安阳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市语委与工商局、地名办等部门密切配合,从源头上遏制和解决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社会不规范用语用字现象明显减少。通过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实现了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全覆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汉字传播发展。2018年以来,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组织经典诵读比赛、汉字大赛、书法名家走进校园和国际汉字大会等活动,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的学习热情,社会效果良好,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有效提升了安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对于《关于加强殷墟保护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建设、发掘甲骨文文化效能、在安阳市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议案》结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强调:

  要扎实做好议案办理的“后半篇”文章,以实施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殷墟保护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建设,加快推进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简化审批程序,拓宽保护区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推进殷墟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工作双落地;要进一步发掘甲骨文文化效能,加强甲骨学人才培养,实施系列甲骨文展示游览提升计划,努力提升甲骨文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持续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我市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