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接续奋斗 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美”篇章

时间:2022-07-01

  编者按: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6月30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徐家平结合常委会机关“共建美丽家园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为机关党员干部作了专题党课辅导。现将党课内容摘要刊登,以供学习交流。


  乘势而上 接续奋斗

  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美”篇章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家平


同志们: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行动,推动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此时此刻,全面回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时代价值,对于我们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发挥人大在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能作用,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美”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以《乘势而上 接续奋斗 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美”篇章》为题上一节党课,与大家共勉。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时代意义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

  农者,天下之本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对于拥有1亿人口、4000多万农村人口、30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的河南而言,历时八年艰苦战役,全省上下举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其中,我市累计脱贫27.36万人,4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率先摘帽、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等多个单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回望来时路,八年征程、道阻且艰,历史记住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令几代中原儿女翘首以盼、心血沸腾的数字,更是这片沃土上四通八达的道路、星罗棋布的新居、满载收获的田野,这些共同构成了脱贫攻坚这幅宏伟画卷的时代底色。

  历史在接续奋斗中前行,事业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擘画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蓝图,谋定了乡村振兴“三步走”新目标,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落子布局、举旗定向。2018年我省出台《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定了河南省乡村振兴四个阶段发展目标,明确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框架;去年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任务,为全省“三农”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注入强大动力;今年5月,我市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袁书记要求全市上下戒骄戒躁、保持清醒、奋勇争先、再创佳绩,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硬件水平较低,迫切需要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创建美丽宜居乡村、提升农村生活品质,达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的。另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打好这场硬仗,才能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党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成立之初,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发展生产,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连续5年出台以农业农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业资源趋紧、环境亟待改善、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度成为农村常态,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在连续下发的19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均对农村环境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体现在“三农”工作中,就是正确处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特别是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而言,“三农”工作就是最大的民生,“三农”问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2019年3月,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把“农民的八个梦想”带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面前,向总书记汇报到,“温饱梦、读书梦、健康梦……最后一个是环境梦”。总书记说,“这是我希望听到的”,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时时放心不下”的。

  因此,我们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要把农民的需求搞清楚、农民的工作做扎实,充分调动好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把工作标准从“有没有”“够不够”,提升到“好不好”“美不美”,切实打造宜居乡村、宜业乡村、生态乡村。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鲜明提出城乡协调发展、“两山论”“留得住乡愁”等系列理念,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今年4月,我省制定《河南“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一区两带三山”发展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有序有质、“秀色可餐”。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生态宜居”的基础工作,也是我省打造“绿色农业和美丽乡村十字带”的具体举措,更是留住青山绿水、守好乡情乡愁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去年我市“7.22”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全市59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的农业生产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损毁,只有集中精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恢复受损村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乡村“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和道路沿线“一眼净”目标,才能建设好安阳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发展阶段

  (一)先行实践阶段——浙江“千万工程”

  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强力推动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累了先行经验。

  这是突出问题导向、民意导向、趋势导向、目标导向的大手笔。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从而进一步解决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

  这是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立足实际、解决问题的新探索。2002年,习近平同志刚刚到任浙江,立即深入基层,在短短118天里,跑遍了11个市,走访了25个县,彻底掌握了开展“三农”工作的第一手情况。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时,对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随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这是始终聚焦问题、紧扣短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攻坚战。19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实施“千万工程”转化为引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作为一项关系万千乡村振兴、关系千万群众福祉的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问题的深刻关切、对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三农”工作的远见卓识。2020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专程赴浙江湖州举办“绿色发展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考察学习浙江发挥人大作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乡村振兴等先进做法,结合“千万工程”实践经验,总结了五点启示: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新道路。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广泛调查研究,掌握“三农”工作新方法。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新方针。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五是必须始终坚持用足绣花功夫,打造农村发展新特色。

  (二)全面铺开阶段——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生态宜居,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年2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标志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深入推进。

  这三年,各项整治工作全面推开。乡村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农村“厕所革命”提高人居质量,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循序渐进,村容村貌有力提升。建立起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唤醒了乡愁记忆,彰显乡村地域特色。这三年,我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至2019年,我市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市”,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探索工作方法,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成效较为明显的实践经验。

  (三)巩固提升阶段——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整治

  2021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标志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提升巩固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有质的提升,呈现出良好开局。2021年,我市“7.22”特大暴雨洪涝发生后,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深入一线调研,多次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监督,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夯实基础。今年,我市粮食产量高、质量高、价格高,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年初,我市开展“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全市共计1.5万多名党员干部参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发挥人大作用,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村庄规划相对滞后、财政投入不足、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市人大常委会要坚持问题导向、依法履职尽责,更好助力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要深学细悟,知行合一。要学出坚定信仰,在大历史观中继承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初心,矢志不渝奋斗的恒心,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要练好理论功底,领悟我们党开展“三农”工作的理论,为做好当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形势、探索新路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举措。

  第二,要依法履职,务实担当。立法工作要更加注重科学精准、贴合实际,根据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所提议案,今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立法纳入我市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立法进程。要守正创新开展监督工作,加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调查研究,以有为的人大监督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要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持续开展“三走进、三助力”主题活动,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

  第三,要人民至上,心系群众。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必须时刻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做好工作、解决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分包村,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村民环卫意识明显提升,不再乱倒垃圾,自觉维护环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人大是人民的人大”,关键时候,我们必须站位一线,“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展现人大的为民担当。当前,要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继续开展好分包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第四,要知重负重,躬身入局。要胸怀“国之大者”,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把握我省、我市发展的阶段目标,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四张牌”的殷切嘱托,才能深刻领悟我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形势,才能以人大干部的视角把握如何站位全市大局履职尽责,为我市建成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贡献力量。要躬身入局、深入基层,多到一线去体验,走好群众路线,讲好群众语言,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