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是老家

时间:2022-12-07

  ——以我的家乡“大河头”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视角

  ◎ 尚 怡

  

  席慕蓉的《乡愁》里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是我们心头温暖的挂念,总是在不经意间温柔了整个回忆。近年来,我的老家——大河头,这个位于林州市区北部2公里,因洹河支流发源于村西而得名的村庄,因人居环境整治变得美丽、宜居、兴旺,从城郊不知名的小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自然湿地公园,不仅刷新着村庄的颜值,更增加了乡亲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到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以前,在老家很多人做饭用的是煤球或者罐装液化气,更早的时候,也有烧柴火和玉米芯的,每到饭点家里的“烟火气”就是我记忆中的“老家味道”。近年来,大河头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2018年,村里就进行了厕改,实施了道路硬化和天然气入户工程,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便利清洁的燃气取代了袅袅升起的炊烟;2019年,村里建设了两处垃圾中转站,配齐了环卫队伍,铺设了贯通全村的污水管道,并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20年,贴村而过的黄华河进行综合整治,大河头村结合规划建设了新时代实践广场、文明实践站、扶贫超市、集中停车场和水景公园等,成为黄华河畔一道靓丽风景;2021年,村里实施自来水安装入户工程,并架设了暖气管道,全村90%以上已实现集中供暖,投资1500万元的红泥河湿地公园建设完成,老家的面貌整体焕然一新。规划整齐的庭院、宽阔整洁的街道,沿河前行,可以看到湖水中畅游着成群的大白鹅,碧波中倒映着小桥流水、亭台栈道、文化广场,随着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这里不仅成为林州北部休闲的好去处,也让家乡的人们收获了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二、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到“两河经济”的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大家对林州的印象,大多是山高坡陡、石厚土薄,作为山地占区域面积80%以上的山城来说,我的老家,像是一片得天独厚的沃土,拥有970亩平坦开阔的耕地,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打井不到10米就有地下水,在那个缺水的年代,有幸得以安然度日。听我父亲讲,他小的时候,老家水源充足,还有过大片的稻田,在稻花香里说丰年,能听到蛙声一片。穿村而过的红泥河里,时常可见小鱼和虾蟹,而这条河一度被污染、断流过,有几年河水变色、水位很低,里面的鱼虾近乎绝迹,但短短几年间,河道治理的负担就转化为了生态发展的红利。山林牧野,麦浪良田,大河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因地制宜,不仅发展高质量农业,也充分利用黄华河和红泥河拓展后的宽阔水域,做好“水文章”,以“两河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近年来,依托“两河”积极发展了特色民宿、湿地公园和生态养殖基地等产业,村民年平均收入已超过万元,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亮点,也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写下生动注脚。

  三、质朴大地上的星辰大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前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需要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笃行不怠的奋斗。

  曾听村里的老人讲起,当年有很多人参与了修建红旗渠,我的大伯也是其中一位。十年战太行修建的红旗渠,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份精神力量,不仅是我们实现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的强大动力,也是助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力量源泉。这种力量,是为过上更加富足生活的意志,也是推动发展更上层楼的信心,更是展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奋斗实践。

  虽然小时候在老家居住的时间不长,但是心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不曾改变。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是温暖而亲和的,有奶奶的蒲扇、院子里的枣树、河里的泥鳅和奔跑的玩伴;有春天的布谷鸟、夏天的鸣蝉、秋天的麦秸垛和冬天屋檐下长长的冰锥;曾在夏夜追逐过扑闪的流萤,也在雪地里寻找过兔子的脚印;暗夜星空下,那些过年燃放的烟花在我心中留下美好的画卷,每每想起家乡,心头都会升起融融暖意。

  周末回趟老家,漫步在林州市开元街道大河头的红泥河湿地公园,触目皆是青山碧水,耳闻处处鸟语呢喃,这个美丽的公园小村,正乘着七月的微风,用它的美丽改变而期盼着幸福生活的到来。

  (作者单位: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