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2年10月25日在安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申乐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主动接受市人大监督指导,实施“五大行动”增成效、坚持“四路并进”促衔接,强化载体机制保障、着力扛牢压实责任、积极打造特色亮点,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在过渡期首次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取得了全省第3名的优异成绩,并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地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信息平台建设、村居巡察全覆盖、“三零”平安乡村创建等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着力夯实机制保障,坚决扛牢政治责任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主体责任全面压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严格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市县乡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进行研究部署,10次召开推进会议进行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判重点难点、带头调研指导,市级领导积极帮助分包村解决实际困难,高站位、高标准履职尽责,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明确了42个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和联动制度,建立了市级领导分包联系、督查组专项指导、行业部门分工负责、严肃责任追究等一系列保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切实做到“四个不摘”,强力推进成果巩固、衔接振兴,确保力度不减弱、工作不留白、政策不断档。
(二)着力创新机制载体,工作推进精准科学。全面传承精准方略制胜法宝,创新建立了围绕稳居第一方阵“一个目标”,贯穿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巩固拓展、衔接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两条主线”,坚持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工作底线标尺、各级各部门全面履职尽责的责任落实标尺、群众满意的结果导向标尺“三条标尺”,实施每月通报、双月调度、季度观摩、专项督导“四项机制”,推进精准监测帮扶、政策衔接落地、群众稳定增收、项目资金增效、成效成色提升“五大行动”的工作思路,强化结果导向、夯实机制载体,台账式、清单制、精准化调度,有力推动了工作质量成效的全面提升。
(三)着力加大要素投入,支撑保障坚强有力。优化投入方向、实施清单管理。去年以来共安排中央、省、市、县财政衔接资金12.2亿元,滑县、内黄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0.82亿元,确保支持力度稳中有增。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升支撑能力,全市新增脱贫人口小额贷款4.34亿元,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7.48亿元,帮扶企业108家、脱贫群众1.2万户;实施“百千万亿”惠民工程,发放乡村创业担保贷款7.24亿元,着力为产业帮扶、脱贫地区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强化用地保障,各县(市、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推进“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实施人才人事倾斜政策,促进了人才向乡村流动。
(四)着力强化帮扶培训,能力作风锤炼提升。一是健全领导联系机制,带头示范引领。及时调整市委常委联系县区、市级领导分包脱贫村,明确了“理清发展思路、督导巩固衔接、帮包涉贫信访舆情化解、办实事解难题”等工作职责,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扎实做好帮扶工作。二是明确分类帮扶职责,建设帮扶责任体系。及时调整轮换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明确帮扶单位、村级防返贫责任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具体责任,做到领导指导、调研督导、资金支持、从严管理、监督问责“五到位”。全市现有定点帮扶单位847家、村级责任组1606个、驻村第一书记679人、驻村工作队493个、帮扶责任人2.2万人,切实织密了全市精准帮扶网。2022年,我市7名第一书记、5名工作队员、5个定点帮扶单位受到全省表彰。三是强化干部队伍培训,提升干事能力。去年以来,市县联动组织线上线下培训136期,分类培训4.2万余人次,让广大干部明确了“巩固什么、谁来巩固、如何组织、怎样衔接”,切实提升了全市乡村振兴干部和帮扶干部的素质能力。
二、全面实施五大行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成效不断提升
(一)实施精准监测帮扶行动,防返贫“堤坝”不断强化。在市委书记袁家健的亲自推动指导下,创新建设了“安阳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信息平台”,实现了“基础信息收集、行业部门预警、在线动态监测、帮扶动态监管、数据互通共享、统计汇总分析”六大功能,畅通了农户自主申报渠道,拓展了政策宣传通道,实现了精准预警、精准比对、精准监管,夯实了监测对象早识别、早帮扶、风险早消除的“数治”支撑,筑牢了防止返贫的“堤坝”。截至9月底,全市共纳入监测对象13372户、39597人,占比农业人口0.99%。其中,自去年10月17日平台上线以来,农户自主申报纳入5575户、16309人,占全口径新增纳入比例达到81.05%,成为监测对象识别的主渠道;审核通过效率明显提高,从原来线下30天缩减到线上9天时间。积极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实施分类监测、精准帮扶,全市共落实各类帮扶措施69655个、户均5.21项,位居全省前列。
(二)实施政策衔接落地行动,“三保障”成果不断拓展。建立工作交流、短板调度、业务研讨、整改督导、典型宣传“五项联动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兜底保障水平,确保政策有效落地、群众不断受益。教育帮扶方面:健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常态清零机制,持续推进送教上门。坚持“应助尽助”全覆盖,今年春季学期资助学生21518人、2031.1万元。医疗帮扶方面:持续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建立定期数据对接机制,全市农村特困、低保和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基本医保参保率100%、大病患者及时救治率100%、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100%,困难群众住院合规报销率84.58%。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完善“日常监测+基层排查+鉴定全覆盖”的长效监测体系,完成163户危房改造,实现危房“动态清零”。饮水安全保障方面:积极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强化“三同时”监测、管养结合,脱贫地区、供水条件薄弱地区饮水安全百分之百动态达标。社会保障方面:持续强化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推进医养结合与集中托养,提升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和残疾人保障水平。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44亿元,对87596名农村低保对象、17266名农村特困供养人员、77648名高龄老人、1893名孤儿和事实孤儿,以及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员、流浪乞讨人员、临时困难群众进行了救助。
(三)实施困难群众增收行动,“两业”帮扶实效不断提升。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完善“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特色种养加产业提升行动,发展壮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去年以来,全市投入衔接资金6.9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415个,建成各类帮带载体325个(龙头企业40家、帮扶合作社211个、帮扶车间74个)。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增收户数从3万户增加到3.3万户,户均收益从2900元增加到3700元,切实把困难群众“镶嵌”在了产业链上。做好台账管理、岗位增容、门口通勤、量身补贴,发放返乡创业担保贷款8391万元,推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岗就业。全市新开发公益岗位2345个、补贴1578.93万元;脱贫人口务工56577人,8682名风险未消除监测对象应就业尽就业。制定出台了应对疫情影响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若干措施、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三十二条、创业担保贷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8次开展应对疫情调度、3次进行群众增收调度,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大力推进消费帮扶,今年已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31.17亿元。
(四)实施项目资金增效行动,发展基础支撑不断夯实。坚持“市县联动、精准指导、靶向督促”,加大项目资金实施力度,完善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做到项目早规划、早实施,群众早受益。截至9月底,全市2022年安排财政衔接资金6.02亿元,实施项目803个,竣工率93.4%、支付率87.3%,进度居全省第4名。248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6月底在全市率先完成。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分类管理,落实建管、建用并重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全市目前共形成1.5万个扶贫项目资产,总规模36亿元。光伏帮扶电站461座,年发电效益3500万元,使2143个村集体有了持续20年的稳定收入,492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强化林州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投资2773万元实施产业扶持项目3个;通过企业吸纳、外出务工、公益安置等,帮助3205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长效管理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实施成效成色提升行动,巩固工作质量不断增强。一是深化问题整改,补齐短板弱项。高标准完成国家和省23条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对9个县(市、区)面对面座谈分析研判、一对一提醒交办,持续开展“问题整改提升月”“回头看大走访”“决战四季度、整改促提升”等专项行动,以各类问题的扎实整改促进工作质量提升。二是深化经验亮点推介,打造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展示各县(市、区)先进经验做法,着力讲好安阳巩固成果衔接振兴的好故事。安阳县西裴村因地制宜开展“三变”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省委书记楼阳生调研后予以高度肯定;开展“双专行动”,有效破解了疫情期间防止返贫工作开展难题。林州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庙荒村和红旗渠(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积极构建“村村有民宿、个个有特色”民宿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受到国家扶贫发展中心领导的充分肯定,典型经验在中国乡村振兴网刊载。内黄县创新完善果蔬城销售平台、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推广平台、农产品质检中心安全检测追溯平台、电商服务平台、规模化种植基地“四平台一基地”高效农业产业链,叫响了“内黄菜、放心吃”品牌。三是深化信访舆情化解,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多方联动,切实提升涉贫信访舆情化解能力、办理质量,更好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市未发生重大涉贫信访和舆情事件,为农村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三、坚持实施四路并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水平不断提升
(一)积极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出台全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和13个专项方案,编制完成全市2954个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13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规划,引导保障各项建设有序推进。开展县域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90公里、灾后恢复重建和改造提升484公里、改造危桥847延米,在全市所有行政村通客车的基础上59%以上行政村通公交,车次车费更加便民惠民。加速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农村集中供水率93.2%、自来水普及率91.6%,居全省前列;南水北调西部调水工程全线贯通,年底试通水。全市农村热点地区5G网络覆盖,所有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完成200个农村配电台区升级改造,农村电网10千伏互联率达到65%以上。
(二)着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积极推进县域统筹,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新建公办村镇幼儿园7所、改扩建14所;招聘特岗教师850人,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379套;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的学校占比71.59%。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46个,覆盖率100%。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病种能力建设稳步推进,70家乡镇卫生院诊疗病种达到70种以上,增幅17%;推进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占比达到73%。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业务办理下沉乡村基层窗口,实现了医保经办服务“就近办”“家门办”“网上办”。积极开展电商帮扶,强化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全省率先制定了
《安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化建设办法(试行)》,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重点,积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工程、“三清一改”行动、“六个一”动态监管,全面推进垃圾整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残垣断壁和空心宅院治理、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全市“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2亿余元,开展综合整治3000余次。1300多个村庄硬化背街小巷5.1万条,惠及26.4万户群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全市80%以上村庄基本实现“六化”标准,全市完成户厕改造5万余户、完成率67.4%,创建“五美庭院”2454个,1064个村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546个村完成了黑臭水体治理,创建行动综合整治路域755公里,“四好农村路+”基本建立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率达到94.87%。
(四)不断强化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构建“党委领头创、支部主体创、党员带头创、全民参与创”机制,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大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清五跃十”攻坚,130个村有望年底“清五”。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大力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汤阴“五风”建设和农民夜校受到省和国家肯定。深入开展村居巡察全覆盖,有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创新开展“双提双知、四色预警”,“三零”平安乡村创建成效明显。积极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试点村民积分制管理,探索成立村级便民理事会,扎实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切实丰富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发展,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我市先后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县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三农”工作不够熟悉,业务能力还需要提升;二是产业项目长远谋划不够深入,项目小而散,规模化程度偏低;三是个别地方还存在三类监测对象帮扶不精准的情况。下一步,市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强化政治担当、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巩固成果衔接振兴各项工作。
(一)聚焦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强化组织领导体系。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责任制要求,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领导干部包联、行业部门分工负责、重点任务项目化推进机制,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工作责任,推进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聚焦政策工作落实,全面提升巩固成果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用好“五项机制”,强化行业部门政策工作落实,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兜底保障成果持续巩固。坚持精准要求,发挥监测帮扶平台作用,做实动态监测帮扶,确保风险稳定消除,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产业带动、就业帮扶、金融扶持、兜底救助,促进困难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强化项目资金实施、完善后续管护,形成多元投入合力,不断夯实脱贫地区发展的基础支撑。
(三)聚焦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强化统筹指导,扎实推进乡村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等工作,加大农村公路、冷链物流、数字通信、清洁能源、防汛抗旱、饮水安全等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整治,狠抓“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面貌根本性变革。扎实开展“五星”支部、“三零”平安创建,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法治乡村。
(四)聚焦意见建议整改,全面补齐短板锤炼作风。认真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及各位委员的意见建议,把审议意见与国家和省后评估要求结合起来,开展一次“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切实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工作质量水平。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大力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锤炼过硬素质本领、过硬作风能力,紧盯目标、精准调度、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