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 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3-05-10

  ——2023 年4 月25 日在安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杨卫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22 年度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总体情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全市优良天数221 天,占比60.5%,比省定目标多16 天;PM10 年均浓度为91 微克/立方米,比省定目标低8 微克/立方米;PM2.5 年均浓度为52 微克/立方米,比省定目标低1 微克/立方米;综合指数5.215,在全国168 城市中倒排第六,同比前进2 个位次,完成市委、市政府“退五争十”目标。

  (二)水环境质量:全市8 个国省控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为100%,是我市有水质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排名全省第一;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三)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4 个国考地下水点位中,1 个点位由Ⅳ类水质改善为Ⅲ类水质,其他点位保持稳定。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林州凤宝等3家18套落后低效产能淘汰;积极推进沙钢永兴等8家钢铁企业产能整合;完成3家化工产业园区和1家家具产业集群综合整治任务。二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市禁煤区内洁净型煤生产企业全部关停到位;新增地热供暖能力52.2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供热管网24.49公里,新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0.1万千瓦。三是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建成万庄公铁物流园铁路线和滑县铁路专用线;市区公交车辆新能源比例100%,市区纯电动出租车占比97%。四是深化工业深度治理。完成钢铁行业9个、水泥行业3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完成73家企业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完成VOCs源头替代99家,完成治理设施提升改造5家;完成89家企业绩效分级提升培育,推荐AB级和绩效引领企业81家。五是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扬尘防治、秸秆禁烧、禁燃禁放、餐饮油烟治理,5237户餐饮单位规范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安装油烟在线监控304户。六是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开展源头管理,加强664家用车大户车辆门禁系统监管;安装柴油货车OBD监控系统5152台,联网1006台;开展储油库、加油站VOCs治理,实施错峰装卸油和引导夜间加油;监督抽测非道路移动机械2891台,路检路查和入户执法检查柴油货车6.6万余辆,处罚152辆。七是着力提升协商减排成效。推进市区19家重点企业落实协商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4.74吨/日,减排比例20.3%。八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坚持每日分析研判,提前预判及时启动管控措施;更新完善3825家涉气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施差异化减排调控,不断提升管控水平。

  (二)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一是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定实施《安阳市2022 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组织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6 个专项行动,15 家重点排污单位全部达到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是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15 个市级和10 个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制久清”。三是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工程20 个;持续开展河流“清四乱”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整改突出问题42 处;开展安阳河沿线排污口、雨污管网、面源污染大排查大整治,冯宿桥断面水质提升为Ⅱ类;红旗渠、淇淅河、汤河水库、“两库一泉”被评为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创建数量全省第一。四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3 个市级、5 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综合评分均为满分;在全省率先编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安阳段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排查整治环境问题6 处。五是开展医疗污水治理补短板。完成47 家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工作。

  (三)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完成72 家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治理。二是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对113 个用途变更地块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4 个污染地块联动监管,开展土壤风险评估,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三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落实耕地土壤污染预警制度,全面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安全利用类耕地产出农产品临田检测制度。四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80 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新建23 个乡镇政府驻地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17%。五是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完成2 个化工园区地下水调查评估;实施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垃圾填埋场防渗改造。

  (四)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帮扶指导。组织9 个“进企帮企”工作小组,开展“万人助万企”驻点帮扶,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环保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跟踪帮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优化审批服务。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将污染较轻、环境风险较小项目的环评、排污许可证等手续,下放至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赋予基层更多权限,减少办理层级;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对省市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全年共审批环评报告255 个,其中保障175 个重点项目顺利通过环评审批。三是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坚持每月5 日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已连续开展38 次,累计服务企业4197 余家次,解决各类环境问题1726 个。四是实施“正面清单”和差异化管控。对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实施无打扰监管;综合运用在线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尽量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干扰,对非法企业实施精准打击;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对A 级、B 级和绩效引领企业实行自主减排和豁免管控,使绩效水平高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释放最大产能。

  (五)强化督察问题整改和执法监管。一是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32 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9 项,3 项任务正在有序推进,146 起群众举报件已全部办结;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38 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7 项,11项任务正在有序推进,114 起群众举报件已全部办结。二是强力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开展“双随机”执法监管、夏季重点区域企业监督帮扶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查处违法案件635 起,涉刑和拘留案件10 起,处罚金额4012.25 万元。三是常态化开展固废辐射环境监管。持续加强“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环境监管,组织开展168 家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加强医疗废物安全收集、储存、转移、处置等各环节监管,确保医废及时、高效、安全处置;对全市270 家辐射单位进行排查整治,保障了全市辐射环境安全。

  (六)持续提升科学治污能力和水平。一是着力提升监测监控能力。完成27 个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从两个参数升级为六个参数,为空气质量精准管控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开展污染源在线远程质控系统建设。安装50 套质控设备并开始远程质控监测,有效提升了环境监控能力,确保了在线监控数据质量。三是继续开展“师带徒”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培养技能型、专业型、创新型技术人才,有力促进了全系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七)加强生态文明创建和环境宣传。在前年林州市被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后,2022 年滑县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生态文明宣讲轻骑兵活动,积极倡导节约、低碳、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营造人人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经过一整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践,我们在如何使安阳环保能够“走出来”的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我们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企一策”实施污染深度治理的工作模式;我们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以“好时更好些、差时少差点”,形成了从会战攻坚转化到常态治理的日常监管督导工作体系;我们在总体不加严管控的情况下,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共赢的路子。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市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扎实成效,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环境污染治理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一)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依然巨大。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仍然十分脆弱,空气质量排名与竞争城市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稍有松懈就会不进则退,改善空气质量的压力依然巨大。

  (二)结构性污染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我市是传统重工业城市,钢铁铸造、水泥建材、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83.3%,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达70.2%。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现状仍将长期存在,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工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排放量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钢铁行业整合升级步伐较慢,西部冶金、建材、煤化工布局集中,大宗货物运输与工业污染相叠加,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严重影响我市环境质量改善。

  (三)生态环境治理难度逐渐加大。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超低排放,进一步开展污染治理的空间不断压缩,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企业治污积极性明显不足,治污投入显著减少,持续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对环境容量的需求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水污染防治问题仍较突出。部分城区未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管网不完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不足;部分区域黑臭水体问题依然突出;持续实施生态调水和长时间保持河流基本生态流量难度较大,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压力较大。

  (五)农村污染问题逐渐凸显。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严重滞后,要求新建的30 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目前仅开工8 个,13个尚未落实资金;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低,139个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62 个闲置,“晒太阳”现象严重;农村秸秆和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置,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较多。

  (六)县区污染治理攻坚势头明显弱化。市四大班子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但目前县区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压得还不够实,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攻坚势头明显弱化;各级各部门攻坚合力不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仍然存在作风不实、标准不高、松懈厌战和精神懈怠等现象,甚至存在政策棚架、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对污染治理攻坚成效造成一定影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3 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坚持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核心,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健全系统化、常态化、精准化减污降碳工作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继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省市环境攻坚目标任务,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助推全市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赢,加快推进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安阳建设。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PM2.5 与O3 协同控制,突出源头治理,重点打好消除重污染天、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臭氧污染防治三大标志性战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继续实施工程减排,加强工业企业提标治理,实现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覆盖;完善协商减排机制,根据《安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超低排放限值,推进市区重点企业协商减排全覆盖;开展无组织排放专项整治,系统实施企业无组织排放密闭化改造,加强厂区清扫保洁和绿化硬化;加强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餐饮油烟治理、秸秆禁烧和全域烟花爆竹禁放等专项治理,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精准管控,强化应急管控减排措施,切实减少重污染天气。

  (二)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入河排污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继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善常态化、规范化生态补水机制,持续生态调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河流断面全面达标;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化工园区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和完善提升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全市地下水“双源”调查(饮用水源、重点污染源);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抓好重金属、固废、危废、医废收集处理;新建30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探索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系统治理模式;完成94 个村庄农村环境整治任务。

  (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企业帮扶指导,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日”、“万人助万企”、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和质量;优化环境执法监管方式,完善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坚持分类施策、差异化管控,推行不打扰执法模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严格执法监管和环境风险防范。切实抓好中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整改成效;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加强应急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维护全市生态环境安全。

  (六)全面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系统垂改和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完善生态补偿金管理机制,优化生态补偿金使用,发挥激励作用,撬动企业污染深度治理积极性;着力加强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支撑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实施生态环境系统形象提升工程,理顺体制机制,强化内部绩效考核,扎实开展“师带徒”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生态环保铁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形象。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今后我们将以这次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2022 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改善成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