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 年4 月25 日在安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安阳市人大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2023 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 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为此,市人大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城环委”)对我市2022 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调研工作情况
4 月初,城环委书面征求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对我市2022 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梳理,明确了调研重点。4 月中旬,城环委赴部分企业、建设工地和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对污染整治现场和智慧环保建设工作进行实地调研,与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深入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了我市大气、水、土壤的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二、我市2022 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总体情况
2022 年,全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双轮驱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战果丰硕。一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 年,全市优良天数、PM2.5 年均浓度、PM10 年均浓度、综合指数均超额完成阶段省定、市定目标任务。二是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国省控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全省第一,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三是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1 个国考地下水点位由Ⅳ类水质改善为Ⅲ类水质,其他3 个点位保持稳定。
(二)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一是着力提升监测监控能力。完成27 个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全部与省、市平台联网运行,为空气质量精准管控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开展污染源在线远程质控系统建设。开展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远程质控系统试点工作,保证了在线监控数据质量。三是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开展“师带徒”等活动,积极培养技能型、专业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严格执法监管齐头并进。一是创新环评服务。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环评文件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环评审批时间全部压缩为1 个工作日,将污染较轻、环境风险较小项目的环评等手续,下放至各县(市、区)。二是强化规范执法、柔性执法。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等制度;综合运用在线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三是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开展“双随机”执法监管、夏季重点区域工业企业监督帮扶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加强“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环境监管;对全市辐射工作单位进行排查整治,确保了全市辐射环境安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2 年,全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完成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工作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一是部门认识仍有偏差。有的部门对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上有差距,面对提高环境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的现状,对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厌战思想,缺乏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应有的拼搏精神。二是企业法治观念不强。一些企业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心理,为降低成本,故意停运或不正常使用治污设备、偷排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现象仍屡禁不止。三是环保宣传氛围不浓。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的宣传还不到位,公众参与度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氛围还没有全面形成。
(二)污染防治短板依然突出。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现状仍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工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排放量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2022 年,焦化行业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压力依然巨大。二是水污染防治方面。城市排污管网建设及雨污分流改造滞后,特别是老旧城区污水源排除不细致、不彻底,雨污分流率低,既造成暴雨季节污水处理厂溢排,又浪费有限的污水处理设施;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不高,处理设施和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农事活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农业现代种养殖技术推广缓慢,有机肥利用率不高;农村垃圾收集未实现区域内全覆盖,布局的农村垃圾收储、清运设施严重不足,垃圾处置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环境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生态环境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现有网络覆盖面小、监控点位少、布局不够合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缓慢,信息数据“孤岛”多,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大数据共享、大平台指挥、大体系支撑,不能起到有效监控、支撑决策的作用。二是环保工作整体合力还不强。个别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不够,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污项目推进慢,防治举措不精准;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农业、水利、工信、住建等多个职能部门,但我市目前较多是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沟通不畅、协调联动不够;街办乡镇、社区村组日常环境监管责任不实,网格化精细管理水平不高。
四、几点建议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为做好下一步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普法宣传力度,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节水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法治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绿色、低碳、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调动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爱护环境习惯的养成,在全社会营造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补齐短板,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化水平。要坚决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着力打好“三大战役”。一要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PM2.5 与O3 协同控制,突出源头治理,重点打好消除重污染天、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臭氧污染防治三大标志性战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继续实施工程减排,加强工业企业提标治理,实现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覆盖。二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要加快补齐城镇、乡村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开展入河排污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打好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继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三要打好净土保卫战。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要统筹抓好全市城镇、乡村环卫和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紧扣重点,夯实高水平环境监管基础。一是加大生态环境智能化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智慧能源体系、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全过程智能化处理体系等的探索建设和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园区、区域整合现有资源,搭建集中统一的监测服务平台,将各类设施纳入统一监管,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及预警,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管理系统。二是完善环保执法联动机制。要根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部门分工负责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形成“全市一盘棋,全民参与环保”的新格局;要强化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力度,有序整合并明确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职能,减少职能交叉;要建立环保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查案办案协作机制,形成打击环保违法犯罪的合力。三是正确处理全力拼经济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持续深化企业帮扶指导,优化环境执法监管方式,完善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要严格控制项目质量,严把环评审批关,堵住源头,坚决杜绝“双高”项目上马。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