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查《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李 阳 申腾飞
2023年5月至8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贯彻实施《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现波带队,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委员、人大代表组成检查组,进行了多层次的全面检查。
一、执法检查工作情况
本次执法检查从5月下旬启动,积极部署、扎实开展。集中组织认真学习了《条例》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突出检查重点、夯实检查基础。认真制定执法检查方案,召开专题推进会,听取市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和部分基层单位的履职情况汇报。运用明查暗访、“一县(市、区)一方案”和“前期调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北关、汤阴、林州及多家民办培训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了深入检查。采取“一委、一查、一测、一结合”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的检查,确保了执法检查工作实效。
二、《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17所职业院校,其中,高等职业院校4所、中等职业院校13所。技工院校4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18所、劳动就业训练中心6个、企业培训中心73个,各类技能评价机构204家,形成了融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体系。
(一)职业培训责任落实较好。市政府将职业培训纳入“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为总目标,高规格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将推进职业培训、“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纳入行业部门和县(市、区)目标考核体系。
(二)职业培训能力不断加强。先后推动了安阳大学科技园、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重大职业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出市级决策主导、部门齐抓共管、县(市、区)协同联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同向发力的职业培训工作矩阵。支持、鼓励、指导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评价,2019年以来,全市25家大中型企业培养企业新型学徒2607人。2021年以来,获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省级人力资源品牌培训示范基地2个,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争取省奖补资金1500万元。
(三)职业培训工作持续深入。一是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成效显著。截至到今年8月份,全市实际完成各类培训48.6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8.99万人(取证),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16.29万人,均超额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二是专项行动有效实施。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市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三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实现发展。安阳全丰、贝利泰陶瓷等4家企业获批全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单位”。四是“以赛促训”亮点纷呈。成功举办我市第一届、第二届“洹泉涌流杯”职业技能竞赛,设置赛项21个。参加省第一届、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得1银2铜和55个优胜奖。
(四)职业技能评价不断规范。一是评价主体不断壮大。目前,我市有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204家,其中,社评机构39家、企评机构128家、院校机构17家,专项能力评价机构20家。能够评价职业(工种)119个。二是企业自主评价逐步提升。目前,全市128家企业完成自主评价机构备案,累计开展自主认定取证10.88万人。三是职业院校考核评价得到加强。推行高校“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和“双证书”制度,推动开展“1+X证书”2768人。四是社会评价机构管理更加规范。2022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安阳市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管理办法》,社评机构累计组织考核认定取证11.26万人。在全省率先完成“证书上网”,取证质量全省领先。
(五)职业培训保障与监督依法落实。一是信息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拓展信息化平台功能,“发券—培训—评价—持证—兑现”闭环管理不断完善,提高了对劳动者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水平。二是资金支持保障积极落实。2022年以来,全市共筹集各类资金7000余万元,支持职业培训工作开展。三是执法监督力度持续加大。定期组织专项审计、绩效考核,确保相关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四是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加大技能人才激励表彰和典型事迹宣传,营造我市职业培训工作良好社会氛围。
三、存在问题
(一)职业培训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一是对职业培训认识还不深。多数家长和学生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无奈选择、最后出路”。一些企业仍把职工技能提升视为“额外成本”。部分劳动者认为经验够用、再学无用。二是组织推动还不够有力。一些县(市、区)长远谋划、系统推进工作少,一些基层部门对《条例》规定的职责、任务不清,工作的主动性还不高。三是宣传贯彻还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单位对《条例》及相关政策要求还不清楚;个别院校、机构、企业未严格依据《条例》开展培训工作;部分劳动者对基本权益条款还不了解。
(二)职业培训事业基础还较薄弱。一是培训主体发展还不完善。全省有中高等职业院校420余所,我市仅17所;省内各类民办培训机构1700余家,我市仅118家。同时,全省仅我市未建立技师学院。二是培训基础建设有待提升。中职院校标准化建设欠缺,相关教学设施配套老化落后。一些民办培训机构、企业的办学“硬件”、教学“软件”、训练条件还不高。三是培训项目建设还需加快。受专项债券资金未发行影响,限制了滑县电商职业中专二期建设、北关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实施。四是培训资源供给还不平衡。全市职业院校、培训评价机构分布还不均衡,存在“城区多、县乡少”。工业少的县区缺少企业类培训主体,一些安全领域的培训机构,还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五是人力资源市场对职业培训缺乏支撑。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及市场开发和建设还不够充分,缺少现代化平台载体,人力资源品牌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六是先进培训模式探索还不多。探索实施“工学一体化”“职业培训包”“互联网+”等先进培训模式力度还不大。
(三)职业培训体系还有明显短板。一是培训管理体系还不顺畅。职业培训工作涉及10多家部门、多个社会组织和单位,工作上,整体呈分散管理状态,相关综合协调、协同推进机制还不健全。二是公共实训载体还需提升。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力度还不够大,50%县区未配建公共实训基地,综合性公共实训载体。三是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偏弱。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短缺,民办培训机构专职教师不足。四是企业培训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一些中小微企业建立职工职业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职业培训专职机构、专人负责。一些中大型企业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五是落实上级政策还有不准确情况。省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有关政策规定的“2022年起,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2次的职业培训补贴”,个别县(市、区)规定“每人五年内只能享受1次”。
(四)职业培训评价质效有待提升。一是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力度还不够。我市涵盖的119个职业(工种)中,服务制造业类的偏少。围绕千亿级、百亿级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缺乏专项性、专业性职业培训支撑。二是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够匹配,一些培训机构办学内容同质单一。一些劳动者反映,培训后对就业择业帮助有限。三是推进重点群体培训还有难度。农民劳动力有“农学矛盾”;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口集中培训难;残疾群体存在“参训难、取证更难”。四是“产教融合”发展还不够。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性不高,全市仅4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五是“校企合作”还不够深。企业用人需求、评价标准、培养模式不能完全转化为院校的办学行为,产业和专业、岗位和课程、车间和课堂等缺乏有效对接。
(五)职业培训保障与监督还需加强。一是基层经费支持保障还不够充分。多数县(市、区)反映财政压力大,主要依靠上级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有限、支出较慢。二是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备。在争取上级资金、利用金融资本、引导社会捐助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系统规范、综合监管有待加强。部分企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还不到位。相关部门对培训效果监管少。个别基层部门因操作不当,出现超发补贴资金现象。
四、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职业培训发展环境。一是提高对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认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模范典型选树,持续转变社会观念、提高参与积极性。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将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列入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提高综合考评指标权重。强化工作组织领导,实施定期研究、专题推进。三是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平台,提高普法率、关注度。
(二)进一步夯实职业培训事业基础。一是推动培训主体发展壮大。加大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提高各类职业院校建设数量、规模和水平,加快建立安阳技师学院。配套民办培训机构兴办、扶持优惠政策。二是加强培训基础建设。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整合民办培训资源,引入龙头企业、品牌机构入驻安阳。三是加快培训项目建设。统筹解决专项债券资金发行问题,推动全市各类职业教育项目加快建设实施。四是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市级层面加大对职业培训资源的布局优化、统筹配置,县(市、区)加大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建设力度。安全领域的培训机构要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五是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发展。加大对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及市场建设开发力度,推进建设产业园区。强化人力资源品牌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六是积极探索先进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实施“工学一体化”“职业培训包”“互联网+”等先进培训模式。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一是理顺培训管理体系。加强对职业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职能整合,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业培训综合协调、协同推进机制。二是加大公共实训载体建设。加大全市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力度,支持县(市、区)投建公共实训基地。进一步探索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三是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灵活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完善职业教师技能提升、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激励机制。四是加大企业培训制度落实。推动企业完善职工职业培训制度,鼓励中大型企业建立培训基地。五是准确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严格落实省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有关政策规定。
(四)进一步提升职业培训评价质效。一是提高服务产业经济发展能力。加大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关联度更高的职业(工种)培育、开发、建设力度。围绕千亿级、百亿级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专项性、专业性职业培训支撑。二是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需求对称、匹配。引导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差异化、特色化和高层次、高端化的职业(工种)培训。三是持续抓好重点群体培训。加大宣传引导、适当补贴、示范带动,持续做好农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口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培训工作。四是推动“产教融合”更好发展。在推动产教融合上制定一套扶持、奖励、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创建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推进“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搭建校企合作共建新型专业、共同招生招工、共组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的平台机制。
(五)进一步强化职业培训保障与监督。一是加大基层经费支持保障力度。将县(市、区)按比例配套职业培训资金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争取上级资金、利用金融资本、引导社会捐助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三是加强系统规范、综合监管。监督企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提高对教学效果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违规套取、挪用职业培训资金等情况的执法监管。
(作者单位: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