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人大常委会

开展法院申诉信访、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

专项监督工作成效明显

时间:2025-08-01

抓实“院长接访”

  省市人大联动监督开展以来,安阳两级法院积极探索,将院领导接访处访作为突破口,紧紧扭住接访这一首要环节、处访这个基础关键,聚焦“五个抓实”,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实质解纷的良好局面。今年上半年,两级法院赴京走访量同比下降27.51%,赴京初访量同比下降45.36%,访案比同比下降50%,首次进入最高法院设定的合理区间。

  抓实机制建设,积极推动涉诉信访工作有序开展。安阳法院系统坚持将激发两级法院院领导,特别是基层法院院长“头雁作用”为着力点,整合全部院领导力量,常态化开展“联动接访”“基层法院院长每周三固定接访”,配套推行信访工作“十条意见”,构建起接访处访、监督管理、案件评查、分类处置、效果评估全链条管理工作机制,以院领导接访处访成效提升带动整体信访工作水平提升。

  抓实联动接访,充分发挥院领导接访源头吸附功能。两级法院院领导按照业务分工每天常态化接访,当月接访安排每月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源头保障信访群众能够随时随地找到法院领导反映解决问题;市中级法院机关实行初访、重访分流,充分发挥层级作用,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压降重复信访、越级走访数量。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接访4084人3965案,其中基层法院院长接访958人969案,推动大量问题吸附在基层。

  抓实实质处访,及时促进信访矛盾就地化解。将基层法院院长接访情况分析作为重点,定期分析比对接访人员类型、案件类型,督促院长带头接访疑难复杂案件,提出实质性办理意见,推动难案积案化解。将“接访后是否又赴京到省访”作为接访成效评估标准,比对分析接访台账和赴京到省访台账,反向倒逼化解、稳控责任落实,各基层法院院长接处访后吸附稳控效果达到80%左右,有力促进了一批案件矛盾有力化解。

  抓实监督管理,层层压紧信访工作责任。着力健全完善常态化通报、讲评机制,对基层法院院领导在岗接访实行“日核查、周汇总、月通报”,对接访频次较少、疑难复杂案件比重低、吸附率较低的,一律通报批评,并在每季度召开的全市法院信访质效讲评会上表态发言、推动整改,强力破解“接访不处访”“挂帅不出征”“程序空转”等顽瘴痼疾。

  抓实运行保障,打造多功能集约化信访服务场所。为将“院长接处访”工作成效发挥到最大,市县两级院建成集公开接访、综合调度、信息集控、化解听证、应急处置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信访服务中心,为全市法院信访群众提供全流程、集约化的信访服务场所,努力以接处访工作规范、高效、有序运行,为全市法院信访形势根本好转提供坚实保障。

以程序管控风险

  省市人大联动监督开展以来,安阳市检察系统将控告申诉风险防控贯穿案件管理全流程,深入推行“查展评析”四步法,以严密程序筑牢风险防线。通过“查”明案卡错漏、流程瑕疵,提前阻断案件“带病归档”隐患;“展”示优秀案例标杆与瑕疵案例警示,让检察官直观感受风险点;“评”析文书质量与办案得失,明确防控关键环节;“析”透问题根源形成整改闭环,从机制上化解风险。此举将风险防控嵌入每道办案工序,既立起高质效办案标准,又以程序刚性减少控告申诉增量,为检察“大管理”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畅通案件全流程监管,推优评差重评“查”。建立完善业务工作预警提示制度,针对办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预警提示,分类发出提示函或警示函,变事后追责为事前提醒、事中要求,将问题消灭在各程序之中。建立安阳市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人才库,邀请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律师等人士参与案件质效评查,通过对证据采信(排除)、事实认定、适用法律、办案程序、文书使用、办案效果等多方面公正全面评价办案质量,推优评差,并开展表彰、奖励,或通报、追究司法责任等,由管案向管人延伸,形成管理闭环。

  关注法律文书质量,分类公开重“展”示。建立“高质效检察履职展评中心”,将案件(文书)的评查结果,包括优秀案事例、法律文书,瑕疵、不合格案件(文书),集中分类展出,曝光瑕疵案件、不合格案件,展示优秀文书、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在展评中心展示优秀法律文书28份、瑕疵文书30份。

  聚焦业务强基提质,传经解惑重讲“评”。讲评分为个案讲评、类案讲评、综合讲评三类,组织优秀员额检察官在展评中心开展讲评。讲评点出个案办理的优秀或瑕疵之处,介绍类案办理的经验、办案中要避开的差错、应注意的问题,促进检察干警从更为直观的层面明晰案件办理“优”在何处、“差”在哪里,做到讲评一次、提高一次。今年以来,已对40余件存在事实认定瑕疵、证据审查瑕疵、法律适用瑕疵、文书制作瑕疵和释法说理瑕疵的案件进行展评。

  延伸履职办案质效,全面研判重分“析”。召集员额检察官、助理等参加讨论,对重点案件类型、重点办案领域、重要业务态势、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宏观案件质效与微观案件质量等内容进行分析发言,深化“查、展、评”效果。审视在制度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能补正的限期补正,确有必要可制发工作预警提示函,发现的法律监督线索按照内部程序移送,切实提高检察履职办案质效。

深耕两个“一公里”‌

  今年3月份以来,在省人大对法院申诉信访工作专项监督的强力助推下,林州市姚村人民法庭立足辖区实际,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司法实践,着力构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实质解纷、高效保障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有效铺就多元解纷“最先一公里”,打通权益保障“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人大监督+司法解纷”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截至6月底,姚村法庭一审服判息诉率提升至94.4%,调解率提升至41.5%,发回重审改判率下降至0.2%,呈现出“两升一降”的良好态势。

  ‌构建村级解纷网络全覆盖机制,前端延伸触角铺就“最先一公里”‌。在所辖11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解纷联络站,村支书任第一责任人,配齐专职调解员,形成“村级调解员先行调处-人民调解跟进-法庭全程指导”的联动模式。通过“枫桥经验”微信群常态化学习法律知识、推广先进调解方法,显著提升基层自治化解矛盾能力。

  ‌建立分层递进调解联动机制,多元化解矛盾贯穿两个“一公里”‌。探索“无讼”乡村建设,指导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调理社风民风。建立由村级调解员、行业专家、人大代表等组成的特邀调解员库,对家事、邻里、土地等常见纠纷,在立案后及时委派调解。抓实“联建、联动、联教、联调”,显著提高委派调解成功率,让纠纷止于诉前。今年3月份以来,先后委派调解176件,调解成功85件,调解成功率48.3%,有效促进了矛盾纠纷在始端化解。

  ‌健全繁简分流与实质解纷提速机制,精细审判打通质效“最后一公里”‌。建立“先行调解—小额诉讼—集约送达—简案快办—繁案精审”过滤分流机制,立案时进行“双筛查”。优化送达方式,力求简案“当日收案、当日立案、当月结案”,大幅缩短审理周期。树牢“实质解纷”理念,做实“法官有约”、判后答疑、督促履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诉服机制,便民利民覆盖诉讼“全过程”‌。构建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一站服务”相结合的立体化诉讼服务模式,缩短网上立案与现场办结时效。今年3月份以来,法庭网上立案率97%,现场办结率100%,“好差评”满意度95.8%,确保司法服务便捷高效、温暖可感。

  姚村法庭通过机制创新,将多元预防解纷的关口前移,将权益保障的举措做实,努力破解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在人大监督与司法为民的双轮驱动下,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人大+检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省市人大联动监督开展以来,安阳市文峰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抓好控告申诉专项监督,与区人民检察院联合打造“人大+检察”品牌,有效发挥人大监督与法律监督的贯通协同效应,以高质量法治监督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因势而谋、健全机制,筑好“联络站+检察室”联合监督“共同体”。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区人大常委会与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检察机关驻人大代表联络站机制的实施办法》,选派专职联络员负责日常对接,每月组织召开两次联席会议,邀请省人大代表定期指导驻站检察室工作,形成“人大监督+检察监督”合力,确保监督工作有序推进。探索公开化听证机制。支持区检察院在驻站检察室开展检察公开听证,针对纠纷领域相对集中的案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参与评议,依托“家门口”检察听证,提升司法透明度,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专项监督工作开展以来,共组织召开公开听证11次,涉及50个案件。

  顺势而为、服务民生,画好“代表+检察官”联手为民“同心圆”。推送“下沉式”法律服务。成立驻人大代表联络站检察工作室,选派检察官进驻人大代表联络站,专项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累计接待群众160余人次,成功调解疑难复杂案件46宗,调解成功率超过90%,真正实现了“矛盾不出站、纠纷就地解”。组织“上门式”法治宣传。选取控告申诉典型案例,形成“案例库”。通过邀请人大代表、群众代表走进驻站检察室,“面对面”听取检察官对案例的办理过程、法律适用及矛盾化解经验的讲解,让群众直观了解“法律红线在哪里”“维权途径有哪些。人大代表从基层治理角度分享调解经验,帮助群众厘清“信访”与“诉讼”的边界,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

  乘势而上,协同共进,打好“人大+检察”联动治理“组合拳”。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专项监督工作开展以来,借助驻站检察室,通过召开现场听证会、以案释法等方式,调解疑难案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致力解决“急难愁盼”。针对专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楼盘化解难的问题,文峰区人大常委会主动邀请问题楼盘群众走进驻站检察室,检察官释法说理、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定期听取检察机关工作进展,架起沟通桥梁,成功解决了一批“住房难”的问题。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人大+检察”品牌的建立,实现了人大监督与法律监督的优势互补,拓宽了人大代表联络渠道,增强了监督实效,推动了社会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