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文峰区人大:从“监督者”到“调解员”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以前打官司程序繁琐、耗时长,现在通过‘人大监督+执前和解’机制,调解高效、结果满意,既省时又省力!”在安阳市文峰区驻站法院工作室,成功收回货款的张老板对人大代表调解工作赞不绝口。这正是文峰区人大常委会推动人大代表角色转型的生动实践缩影——从传统意义上的“监督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纠纷化解的“调解员”。
代表当“和事佬”,企业吃下“定心丸”
“双方各退一步,生意才能长久!”在文峰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区人大代表、执行调解员与法官正在耐心调解一起4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在全程监督过程中,人大代表指导调解团队运用“背靠背”沟通机制,快速锁定付款节点这一争议核心。通过引导双方立足营商环境建设大局换位思考,促成被执行人即时履行货款、申请人自愿放弃违约金,全程仅5个工作日,较常规程序提速60%。
这样高效化解纠纷的场景在安阳市文峰区已成为常态。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代表+法官”模式,定期安排人大代表和法官入驻代表联络站驻点调解。通过建立“企业点单、代表接单、人大督单”的闭环工作机制,实现了涉企纠纷“一站式”化解。在此过程中,人大代表不仅履行好“监督员”职责,更主动做好“服务员”角色,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民生小案不小看,代表化身“护薪人”
“多亏了人大代表和法官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血汗钱终于要回来了!”农民工老李激动地说。在安阳市文峰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护薪行动”中,依托执前和解机制,已成功化解9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为劳动者追回13万余元拖欠工资,切实守护了弱势群体权益。
代表们在参与调解的同时,还创新推出“三看三查”工作法:看经营场所、查财产状况;看工资台账、查欠薪数额;看调解协议、查履行情况。这种“眼见为实”的监督方式,让欠薪企业无所遁形。
“每调解成功一起案件,就温暖一个家庭。”区人大代表高源说。在她的调解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向她反映的各种问题,字里行间都承载着群众的信任与期盼。
“智慧人大”赋能,调解驶入“快车道”
“马号街东段女厕所附近没有路灯,夜晚出行不方便,建议安装路灯。”这条来自东大街街道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的群众留言,在平台提交后立即触发了快速响应机制。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当日便组织代表开展实地调研,经现场勘察确认情况属实后,立即启动“民生问题速办”程序:一方面由东大街街道同步开展路灯选型选址工作,另一方面将该项目纳入年度“微民生”工程实施清单,确保年内完成照明设施安装。
数字化平台不仅提升了监督精度,更重塑了调解模式,让调解驶入“快车道”。网上人大代表联络站自运行以来,线上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群众满意度高达98%,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目标。
“我们要让每一件纠纷调解都充满温度,让每一位群众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安阳市文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军的话语铿锵有力。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转变代表角色、运用数字技术,文峰区人大常委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把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正在不断打开更多群众的“心结”,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作者:冯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