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报丨监督赋能治理:安阳人大的创新实践与民生答卷

时间:2025-10-24

  “以前小区垃圾堆积成山,电梯坏了半个月没人修,现在一个电话物业就上门,这变化多亏了人大的监督!”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某小区业主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这座城市物业管理的蝶变。近年来,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宗旨,在监督工作中打破路径依赖,创新推出全链条监督机制、跨领域协同模式与科技赋能手段,让监督从“程序性履职”转向“实质性治理”,在物业管理、信访化解、预算监管等领域交出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民声为引:从代表建议到全链监督的破局之路

  2023年1月,安阳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会场内,6份联名代表建议格外醒目。这些来自不同代表团的建议,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民生痛点——物业管理乱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监管职责边界不清、业主自治举步维艰”,字里行间的民生诉求,让市人大常委会敏锐捕捉到监督的发力点。

  “代表建议不是简单的‘问题清单’,而是监督工作的‘动员令’。”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主任董国禄介绍,会议闭幕后,城环工委立即构建“精准派单+全程督办”机制,将6件建议分解至住建、民政等8个职能部门,明确办理时限与质量标准,更建立起代表全程参与的督办体系。在北关区某小区,人大代表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办公,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公共收益公示不规范问题,这只是督办工作的一个缩影。

  督办的深入推进,让更深层次的制度性矛盾浮出水面。2024年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物业管理类建议激增至11件,内容从个案投诉转向机制完善。市人大常委会审时度势,将监督层级升级,启动覆盖全域的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四步走”策略,深入32个不同类型小区,组织业主恳谈会19场,发放问卷800余份,查阅物业合同、维修资金记录等档案400余卷,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清晰勾勒出“权责不清、监管缺位、自治薄弱”三大核心症结,为精准监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1月,一场高规格的执法检查拉开序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家平提出“高规格、全覆盖、严要求”总要求,由常委会副主任李传银挂帅,创新性引入纪检监察力量与法律专家,形成“人大主导、纪检联动、专业支撑”的监督格局。检查组推行“清单化管理”,将《河南省物业管理条例》逐条拆解,制定涵盖行政部门、物业企业等多方的责任清单,通过“三查二访一问效”战术,9批次明察暗访覆盖19个疑难小区,1200余份问卷形成量化分析报告。

  “监督不是终点,整改问效才是关键。”在随后召开的专题询问会上,12位市人大代表直击要害,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场回应承诺。通过建立“问题—责任—整改—问效”闭环链条,实施“监督台账+整改清单”双轨管理,全市累计整改物业问题3000余个,19个长期无人管理的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物业管理满意度较2023年提升42%。

  协同发力:“人大+”模式破解治理难题

  “没想到拖了三年的工程款纠纷,人大监督加上法院调解,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林州市建筑工人张先生拿到拖欠工资时激动不已。这起案件的化解,正是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人大+法、检‘两院’”监督模式的生动实践。

  2025年3月,按照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安阳市启动对法、检“两院”申诉信访工作的上下联动监督。市人大常委会迅速构建“1+2+N”工作格局,由1个工作专班统揽,法、检“两院”同步推进,相关县区人大与职能部门协同实施,将专项监督与省委巡视整改、员额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统筹推进,形成监督合力。

  “要让监督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必须沉到一线找问题。”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家平带领下,调研组历时19天走访17家单位、38个点位,通过明察暗访形成31项问题清单与42项整改意见。针对自查发现的237起在访案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启动“六个一批”处置机制,组建评查组落实“一案四查”,对部分案件依法再审;市人民检察院推行“五有”工作法,重点评查35起重复信访案件,形成反向审视报告19份。

  创新监督载体让矛盾化解更高效。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建立“法官+代表”调解品牌,邀请237名各级人大代表参与信访调处,通过一案一策精准化解矛盾273件;在检察机关搭建“人大+检察”驻站平台,通过现场听证、以案释法等形式化解疑难案件92起,实质化解重复访150起。截止2025年6月,全市涉法涉诉赴京访量194件次,同比下降27.9%;赴京初访量53件次,同比下降45.4%。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大+纪检监察+媒体”协同模式的探索。在物业管理监督中,文峰区纪委监委响应人大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处理8名履职不力人员,推动解决侵占公共收益、安全隐患等顽疾;安阳融媒全程跟踪报道监督进程,开设“物业整改进行时”专栏,曝光典型问题21个,凝聚起社会共治共识。“三种监督各有侧重又相互赋能,形成了1+1+1>3的治理效应。”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主任薛树军表示。

  科技赋能:预算监督驶入“精准化轨道”

  “这些‘四好农村路’”等民生实事项目,支付进度为“零”,系统已自动预警,请财政部门说明情况。”在安阳县人大常委会预算联网监督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红色预警提示介绍。这一科技赋能的监督场景,正成为安阳人大预算监督的常态。

  “以前看预算报告像看‘天书’,数据零散且不及时,监督只能停留在表面。”安阳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人坦言,为破解这一难题,县人大常委会分两期建设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与财政、发改等9个部门的数据联通,涵盖6年预算编制、执行等几十万条数据,构建起“日监测、月分析、季报告”的全流程监管体系。

  系统的精准预警让监督更具靶向性。通过设置支出进度、项目绩效等预警指标,系统可自动识别资金支付进度等问题,形成季度监督意见报告推送财政部门。2024年以来,仅安阳县就通过系统发现并督促整改预算执行问题46个,采用线上监督与线下核查相结合,推动盘活资金6000多万元。

  在市级层面,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深化监督内容,将3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债券资金等纳入监督范围。修订市政府投资项目监督办法,规定当年政府投资计划中拟新开工的概算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由市人大常委会逐个进行票(表)决批准后执行,2024年,人大常委会票决通过了2个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大大提升了人大代表的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通过线上查、线下督,人大代表实现从‘看账本’到‘盯项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监督’的转变,营造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浓厚氛围。

  初心如磐:监督为民的安阳实践启示

  从物业管理的“破局重生”到信访矛盾的“实质化解”,从预算资金的“精准监管”到协同模式的“创新突破”,安阳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实践,彰显着鲜明的民生导向与系统思维。三年间,全市人大系统组织执法检查23次、专题调研41项、专题询问12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156件,用监督实效践行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创新监督方式,核心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家平表示,无论是代表建议督办的“民意起点”,还是专题调研的“基层落点”,抑或是协同监督的“合力支点”,都始终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展开。这种植根于民的监督理念,让人大监督从“程序性权力”转化为“实质性治理能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实践启示我们,人大监督的创新发展,需要制度机制的系统构建——从代表建议到调研、检查、询问的全链条设计,确保监督不走过场;需要协同理念的深度融入——通过“人大+”模式打破部门壁垒,凝聚治理合力;需要科技手段的赋能增效——用数据赋能精准监督,提升监督质效。这些经验做法,为地方人大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阳样本”。

(来源:人民代表报作者:李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