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所提“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审理意见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晁献华、杨帅、马玉红等36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由第11号、第12号、第44号合并而成)。大会主席团决定将该议案交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将议案交由法制工作委员会审理。
为切实做好议案审理工作,法制工作委员会在聂孟磊副主任的指导下,先后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深入市民政局、市老龄委等单位走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议案所提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将审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市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市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总面积5599平方公里,总人口452万。我市于199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52万人,约占常住人口(406万)的13%。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据预测,到2020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72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7%。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也驶入快车道。据调查,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业很多工作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一)养老服务综合发展方面。北关区被评为全国社会养老服务示范区(县),殷都区、汤阴县、安阳县被评为全省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县)。
(二)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北关区12349为老服务信息中心成为全国20个为老服务信息中心示范项目之一,全市各级农村老年协会组织已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三)养老机构示范化建设方面。18家养老机构和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场所被评为“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示范单位”,2家养老机构被评为“河南省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21家养老机构被评为安阳市星级养老服务机构。
(四)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全市951个村(社区)(不含滑县)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或服务组织,约占全部村(社区)的40%左右,其中55个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被评为“市级居家养老工作示范点”。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市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达到191个, 设置收养床位13400张,涵盖福利院、养护院、敬老院、荣军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68家,设置收养床位5171张。
二、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共同参与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养老机构和床位数连年大幅增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场所覆盖率稳步提高,老年优待、养老保险、敬老津贴、机构补贴等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有所养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安阳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安阳市养老服务业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的细则》、《安阳市城区敬老津贴发放和管理办法》等13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养老服务方式和功能不断提升。我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通过政府购买、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确保为“三无”、“五保”老人、低收入老人及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或服务组织的建立,创造了农村(社区)养老新模式,有效适应村(社区)一级的养老需求;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压力,并为全市老人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政府资金投入持续加大。2010年以来,我市财政资金支持养老服务设施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市级居家养老工作示范点”“以奖代补”资金110余万元,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46万元,高龄老人敬老津贴560余万元。除财政预算内资金外,我市同步加大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对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和重大民生保障工程给予支持,三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
(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2011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并开通了北关区“12349为老服务信息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社区为依托,以热线和救助终端为纽带,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建成了集生活帮助、主动关怀、紧急援助于一体的新型“虚拟敬老院”。
(五)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我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政策建立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培训机制,批准设立了朝霞护理培训学校和按摩护理培训中心,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人员200余人,90%以上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