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森林城市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1-31

◎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靳东风

 

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森林安阳,是推进生态文明、统筹“五位一体”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指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深入了解全市森林城市建设情况,我们与林业部门同志深入到各个县(市、区)进行了调研,实地查看了建设进展与成效,仔细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探讨了下一步对策和建议,形成报告如下。

一、全市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

2017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按照“森林古都、山水安阳”的定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气魄、扎实严密的工作措施,高标准规划、大项目支撑,强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全市城乡生态面貌变化翻天覆地,城镇绿化品味全面提升。

(一)高位谋篇布局,定制体系完善的建设规划。放眼全市城乡一体绿化提升,着眼新时代安阳生态发展需要,组织顶级专家学者,确定了“森林古都、山水安阳”的森林城市建设定位,具体规划了“一核(中心城区)、一网(生态廊道网络)、三区(西部山区、中部城区、东部平原)、百园(近百个城镇生态园)、千村(绿化美化一千个森林村庄)”的建设布局,明确了近、中、远三个建设期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规划不仅包含森林总量、发展均衡等20多项硬指标,同时还涵盖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氛围等10多项软指标。评价标准高、建设要求严,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对全市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意义重大。按照规划实施,将在豫北边陲“三省通衢”,打造一个“西部山区太行绿染、中部城市绿化美化、东部平原农果飘香”的森林古都,形成基本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综合效益彰显,生态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二)项目主导推动,夯实支撑有力的工作载体。围绕五大方面,启动实施创森项目296个,绿化道路633公里,新增造林面积21.9万亩。绿化范围之广、投入之大、见效之快在全市绿化历史罕见。在森林进城方面,实施171个增绿添景提升工程。中心城区建成8个大型公园、45个街头游园,到处绿意盎然。在森林围城方面,积极推进“双环六廊”城市防护林建设。建成140公里4条生态景观城市防护林,新增绿化2.35万亩。在重点通道方面,着力提升24条高速、铁路、国道,以及城镇之间、城镇与景区之间等主要干道,洹河等五大水系通道,加大贯穿性廊道的增绿增彩,形成了7万亩的森林生态廊道体系。在园区发展方面,积极推进西部北太行自然人文公园、南太行休闲度假公园,近郊浅山丘陵娱乐采摘公园,城区都市休闲生态公园,以及东部枣乡风情生态等五大公园群建设,推动森林康养、休闲娱乐和生态体验产业蓬勃发展。在乡村绿化方面,启动了300个森林(园林)村庄建设,全面推进太行山绿化、平原林网、县乡道路绿化和千村绿化工程,乡村绿化水平明显改善。

(三)坚持苦干实干,形成狠抓落实的推进机制。一是建立一把手主导高位推进机制。市、县党政一把手分别任政委、指挥长,亲自谋划项目、动员部署,一线督导检查、点评总结,确保创建工作高效运转。二是建立导向明确的考核奖惩机制。出台了《安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任务、标准、时限,分阶段考评兑现奖惩,调动各级创建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带动的投入机制。列出专项资金保障规划编制、工作运行,对骨干工程重点奖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27.92亿元,实施洪河公园、迎宾公园、汤河湿地等创森重点项目9个。林州市引导社会投资4亿元,实施了中华古板栗公园、太行山运动公园等项目。四是建立跟进落实的督查通报机制。实行领导检查、专项督导相结合,周通报、月通报、定期通报相结合,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扎实推进。五是建立干在一线的指导服务机制。市、县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全员上阵、一线作战,严把关键环节,全面服务项目,保证绿化质量。创新了“一日四步”“一网四水”控尘施工法,形成了“勇担当、有韧劲、克难攻坚,带着干、教着干、干在一线”的创森作风。

(四)全民动手参与,营造全城共建的浓郁氛围。一是广泛宣传全覆盖。设立创森短信平台、《安阳日报》创森专版,电视创森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资料20余万份,凝聚全社会的注意力。二是全民参与同创建。抓起义务植树热潮,创建森林乡镇、村庄、社区、景区、园区、人家、单位、校园174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86个。三是严厉打击护成果。持续开展“春雷护绿”、“两廊护绿”、“森林资源保护年”等行动,全面加强森林创建成果保护。四是广泛引导齐爱绿。举办红枣风情、柏尖山红叶文化节,环汤河湿地公园自行车赛等森林文化宣传、运动休闲等活动,传播“大地增绿”、“心中播绿”的创森理念,培养群众爱绿、护绿、建绿的绿色生态意识,推动森林安阳建设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全市森林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但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市自然禀赋和基础条件差,整体仍属于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城市,森林绿量、绿化质量、生态品位与先进地市还有明显差距,与国家创建要求还有不少短板。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需要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29.18%,与目标相比还有很大任务量。总量分布不均较为严重,林州、内黄较多,其他县区尤其是城郊森林、湿地资源偏少,缺少大型生态防护林带和郊野森林公园,城区公园绿地与“出门500米可见游园”还有差距;东部农田林网存在较大空档,西部西北部丘陵存在“天窗山”“稀疏林”“光头岭”,生态防护效果较差。城区周边绿化存在断档,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和绿色景观通道没有完全形成。

二是建设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入渠道和比重主要以政府为主,社会投资渠道少,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市级林业专项财政预算较少,无法完全满足建设需要。个别县区主要依靠上级补贴资金,配套资金不到位。产业结构上,特色林果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差;林产品加工规模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2017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50.16亿元,仅占全省的2.55%。

三是森林资源的长远管护保护机制亟待完善。我市大量新增的森林绿量,需要尽快纳入自然资产登记保护,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配套专业管护队伍,列支常态化财政经费。目前,大多数县区采取3-5年合同造林,没有纳入长期财政预算管护,后期容易出现反复化、随意化现象。

四是森林生态品味和文化创意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廊道规划档次不高,乔灌花草结构配置不优,美化景观效果不佳。一些项目“平面绿化”较大,立体感、层次感不足,缺乏“人林合一、林水相依”的效果。森林生态与古都文化融合度不够,主要旅游通道、交通干道、重要节点等对外形象窗口,缺乏体现我市文化名片和特色底蕴的生态景观。乡村绿化普遍缺乏规划,树种单一、缺少特色。在森林休闲观光产业方面,园区品牌形象、文化创意不足、知识性展示不够,体验效果需要加强;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林业生态富民产业需要加快发展步伐。

五是森林城市建设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不足。个别县区与全市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度、融入度不够,一些重要廊道通道缺乏高端规划和专业团队设计,科学性、美观度不足。一些项目缺乏专业人才指导服务,建设效果事倍功半。乡土实用人才、生态文化创意人才不足,与全市森林生态建设建设量、管护量不相匹配;新成果、新技术、新理念运用不够,影响后续建设质量提升。

三、下一步思考与建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要求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王国生书记、陈润儿省长对建设森林河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上下必须坚定方向、强化举措,科学推进、久久为功,全面推进森林安阳建设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安阳的美誉度,树立安阳新形象。

(一)进一步强化规划效力,加快完善森林安阳生态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全市总体规划的约束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增强总规划对各县(市、区)各重点项目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进一步细化各专项规划的档次标准。要进一步强化总体规划与水系建设、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融合衔接,把森林安阳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发挥项目建设的支撑力。坚持项目主导推动,围绕“一核、一网、三区、百园、千村”的总体布局,继续抓好101个创森重点项目的落地,大力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整体绿量,切实改变我市缺林少绿的落后面貌。要加大西部矿山修复治理、丘陵岗坡地带等薄弱部位的生态提升,特别是“天窗山”“稀疏林”“光头岭”的整治,深化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建设,不断补齐空挡短板,推动绿量均衡布局。要坚持规模造林与精品提升并重,加大区县、城镇连接带提升,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打造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景观融合的绿色网络。

(二)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态理念,积极打造立体化森林城市生态空间。充分发挥森林城市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生态资产效益,有效降低绿地养护成本。一要融入整体生态理念。把“总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融入到森林城市建设过程。由大项目重点推进、各县(市、区)单一区域绿化,向区域联动整体提升转变;低层次增加绿量、覆盖率,向高层次、整体化、系统化跨界融合发展转变。按照建设类型多样化、生态功能多样化、管护措施近自然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个生态要素,综合不同层次和视觉效果,构建结构合理、系统稳定,功能完备、效益递增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使城市森林有神有魂,接地气、有灵气。二要融入“大写意”园林建设理念。按照王国生书记“走深走实、精雕“工笔画”,把严控质量贯穿于全过程”的要求,把“步移景异、高低起伏、动静相乘、鸟语花香、情景交融”等园林建设手法融入到森林城市建设当中,打造极具美感、流动感的园林式绿化景观。三要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亲民绿化,大力提升林荫绿道、街头游园、绿色休憩广场、滨河道路、水系景观的生态功能,积极开展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增绿”工程,让广大群众“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更好地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增添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构建稳定的建设投入机制。要按照中央地方事权责任改革方向,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各阶段建设任务、后续管护任务,探索完善绿化事权分配办法,明确各级投入责任,列入各级公共预算,形成常态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要用政府资金作为杠杆,制定灵活的激励政策,积极鼓励集团企业、个体老板等投资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以资代劳、共建、捐建、冠名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绿化建设。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探索林业PPP融资模式,建立完善政府投入、资源有偿使用、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积极完善认建、认养、捐资以及采取“互联网+”等义务植树形式,不断提高公民义务植树率。要根据全市总体建设规划,及时划定生态红线,确保森林城市建设用地需要。

(四)切实加强森林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要按照森林古都、山水安阳的定位,对我市主要廊道通道、重要节点部位,进行森林生态景观创意包装,与殷墟甲骨文文化、周易文化、岳飞精忠报国精神、颛顼帝喾人文始祖、红旗渠精神等展示宣传展示有机融合起来,增添生态文化韵味,打造独特的森林城市名片。要积极推进森林体验基地、康养基地产业,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完善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生态标识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为广大群众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文化,感受森林美学提供方便。要大力开展森林文学、音乐、书画、摄影等创作活动,积极开展森林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树木认养认建等群众参与式、体验式活动,让“植绿、护绿、爱绿、兴绿”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把建设森林城市转变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五)大力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森林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要围绕我市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加强对干部、林农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选拔一批市级林业科技首席专家、拔尖人才和基层林业技术骨干。要根据全市规划发展需要,在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专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加强后续建设人才培育。要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引进吸收和开发利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研究适合我市不同地理类型的造林模式、树种配置模式,丰富城乡绿化树木品种。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和技术规范,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建设质量成效。要建立起森林城市生态定位观测网络,积极推进“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打造“数字森林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