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视察报告
安阳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2021年8月)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2021年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视察基本情况
8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徐家平带领视察组,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省市重点项目及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等进行了视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伟,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视察活动。
视察组一行先后深入安阳市豫之锦纺织公司10万锭高档精梳棉纱纺织项目、豫龙管业项目、“引热入安”供热项目、市文体中心项目及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林州市红旗渠公共服务中心、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沿太行高速公路安阳段项目、河南旭阳光电公司高端显示盖板玻璃项目现场,实地视察企业转型升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情况,认真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详细了解了我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徐家平在视察中指出,最近一段时间,我市正经受洪灾与疫情双重叠加的严峻考验,围绕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一要坚决贯彻我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的总体要求,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项目的谋划储备,加快推进钢铁、焦化行业资源整合重组,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贯通起来,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安阳高质量发展。二要结合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摸清受灾民营企业情况,协助受灾企业积极争取中央、省委省政府灾后恢复重建救助补助资金和有关政策支持,当好联络桥梁,做好指导工作,为打赢打好疫情防控、灾后重建两场硬仗提供根本保障。三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推动各级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要素保障、用工社保、金融支持等实际困难,协助企业增动力、提效能、上台阶,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为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贡献。
二、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视察组成员一致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中的矛盾问题,我市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有序展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是主要指标持续恢复。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9%,增速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1%,增速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高于全省增速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高于全省增速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6%,高于全年计划目标6.6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7个,投资总额1703亿元;累计引进省外资金408.3亿元,居全省第3位;实际吸收外资完成3.22亿美元,增长3.5%;33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目标的71%,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98个;安阳豫东北机场、沿太行高速公路安阳段、殷墟遗址博物馆、市文体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
三是市场预期持续向好。截至6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38.2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3位;新增各项贷款208.4亿元,其中新增企业贷款84.8亿元;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0.5万户,其中新增主体2.8万户,同比增长16.7%;“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扎实推进,累计引进各类人才975人。
四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新增城镇就业5.4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1%;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618.8万元、特困供养资金1603.8万元;各级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3.5亿元,对接实施扶贫项目259个;93个乡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户厕改造3.3万户;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市场价格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民生领域补短板项目稳步推进,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建成,市洹北中学整体迁建项目开工建设。
虽然我市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但从了解掌握的情况来看,当前计划执行和经济运行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2020年,我市主要指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基本延续了这一趋势。但随着同期基数逐步提升,以及传统行业调整升级,增速在全省位次逐渐回落;截至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位次已回落至第10位。今年以来,县区财政收入累计增速先升后降,增幅持续收窄,由正转负,波动较大。
二是产业支撑作用有所弱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近年来逐年减少,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945家、861家、750家,两年下降20.6%;今年上半年新增入库仅2家工业企业。2020年、2021年,全市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分别为26.4%和27.9%;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上工业中占比10.8%,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仅有3家。全市有4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集聚区总收入比重低于50%,7个产业聚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三是重点工作推进相对乏力。项目进展不平衡,个别县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在建项目尤其是新开工入库项目明显偏少。企业退城进园进度不快,钢铁产业整合进展缓慢,企业等待观望、投资意愿无法实现。惠企政策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落实不到位,企业获得感不强。“放管服”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市本级及3个县区未实现“一网通办”“平台之外无审批”,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事项占比低。
四是制约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受近期疫情、前期降雨影响,我市部分企业遭受不同程度损失。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因素对项目投资建设制约日趋强化,贷款难、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对部分企业开工或项目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安钢集团总部及部分子公司外迁可能对我市规上工业增速、税收收入、进出口、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造成较大影响;受压减粗钢产量政策影响,完成工业计划目标任务艰巨。
三、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部分视察组成员在肯定市政府下一步工作部署的同时,还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坚持精准调节,把牢经济运行“定盘星”。紧盯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复工复产复课、重点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一是以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引领。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标考核指标体系和办法,对照年初计划各项重点任务,强化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进一步营造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二是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抓手。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壮大做实规上企业基本盘,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总量,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营造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激活全产业链,实现供需高效匹配和良性循环,有效释放新型消费发展潜力。三是以剖析钢铁行业变化为重点。及时做好与安钢及关联企业的沟通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测算,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尽可能保持现有相关税收的上缴路径、分成比例以及各种数据的统计口径、基数认定的稳定,实现科学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四是以支持企业灾后复工为保障。切实做好水电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将灾情对经济发展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对暴雨导致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情况进行认真测算和评估,并做好相应安排调度。
(二)坚持梯次推进,聚力项目建设“主抓手”。坚定不移把“项目为王”“项目带动”落到实处,努力形成“三个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一是做实项目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建设规划、土地、环保、资金等要素条件的评估论证,做好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和手续办理,与规划、环保政策冲突、建设资金不足的项目不能列入计划盘子。进一步强化项目投资绩效管理,从签约投资率、落地建设率、达产见效率等方面综合考核,努力提高项目运作质量和投资绩效。二是提升工业投资比重。坚持扶持本地企业创新发展和引进战略新兴企业并重,围绕我市“千亿级”“百亿级”产业战略定位,鼓励企业瞄准科技前沿技术,积极引进延伸产业链供应链的链主企业和骨干项目,加大技改投入,实现技术迭代和产业创新,努力形成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力抓好产业招商,力争在引进、培育形成50亿、100亿元以上的头部企业上有所突破,“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工业投资占比在35%以上,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系统观念,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方案、四个清单、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谋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调度各类要素资源,加快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政策链多链融合。四是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加快钢铁焦化产业整合重组步伐,进一步营造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的氛围和合力,坚持绿色、减量、提质、增效的转型方向,强化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要素的支持和集聚,加强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延链补链强链”。
(三)坚持多点发力,树好财政管理“风向标”。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在总量、结构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分析研判,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一是加强财源建设。全面调研、深入分析、科学评估、有效应对安钢总部及部分子公司外迁对我市税收收入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突出抓好建筑业、房地产、金融、交通物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税源基础,提升财政税收增长的稳定性。二是发挥调控作用。围绕“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符合环保要求的重大招商项目、科技创新型产业项目等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减税降费、政府投资等财政政策,有效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企业研发补助资金、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强化对2021年按照规定计提的4.5亿元重点项目招商和建设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用好2021年财政设立的11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三是防范债务风险。进一步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体系,严控政府债务规模,有效遏制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项目审核,防止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安排项目,暂停或缓建部分缺乏现金流、存在风险隐患的项目。通过盘活存量资金、处置存量资产、优化支出结构等方式,稳妥化解隐形债务存量,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四)坚持持续优化,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始终聚焦企业关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正确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防治双重压力,努力克服吸引资金人才、城市规模能级、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全力下好优化营商环境“这盘棋”。一是瞄准“六最”目标。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为目标,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安阳市政务服务条例》立法、优化营商环境“两条例”执法检查、“关于提升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掌上办的议案”办理等,切实找准并帮助解决当前企业投资、经营、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堵点难点,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政策支持获得感和投资经营安全感。二是搭好“两个平台”。坚持精准帮扶,不断完善银企对接平台、人才引进平台,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针对企业贷款渠道单一,信贷产品少、融资成本高,银行抵押条件复杂、程序繁琐,征信机构覆盖面低等问题,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比重。进一步落实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加大制造业高端人才、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加强一线应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切实增强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推进“一网通办”。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以数据共享互通为基础,开展重点领域提升行动;持续做大做强政务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明确对接共享使用责任和监督考核制度,实施“一网统管”,推进“一网通办”,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便民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