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

时间:2022-04-01

市人大常委会:

  2021年9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安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我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找准了症结,抓住了关键,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督促指导作用。收到《意见》后,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照《意见》要求,逐条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把脉定向,着力稳定经济运行方面。《意见》提出,坚持攻难点、解痛点、疏堵点,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针对市人大常委会议提出的意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防汛情战疫情,全力推进灾后重建。一是全力做好防汛救灾。我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准确下达调度指令,果断转移群众避险,加强防汛抢险后勤保障,全市未发生一起因灾死亡、因灾失踪情况。二是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灾后重建指挥部,率先出台支持灾后重建20条政策措施,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动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全部复工复产。及时启动《安阳市洪涝灾害灾后重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目前已开工1598个,竣工1222个,完成投资16.3亿元。加大灾后重建资金争取力度,共筹措争取各类灾后重建资金16.53亿元(不包括滑县)。三是科学有效防控疫情。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守牢“外防输入”重要关口,抓好“内防反弹”措施落实,扎紧“四个口袋”,加快新冠疫苗接种,对冷链食品实行“批批检、件件消”,定期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特别是在汤阴县发现1例核酸检测阳性后,果断采取封控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封死疫情。通过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补短板强弱项,着力稳定经济增长。面对长期问题和短期困难叠加共振的不利局面,市政府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强化经济运行周监测、月调度、季调研机制,汛情发生后,市政府及时组织开展了集中调研活动,深入亚新钢铁等重点企业了解受灾情况和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四季度以来,市政府建立了经济运行、“三个一批”、高质量发展周例会制度,制定了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紧盯20项短板弱项,强化培训指导,制定提升措施。二是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精准开展企业帮扶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覆盖所有“四上企业”的助企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惠企政策大宣讲县区行”活动,推行“点办理批处理”,严格落实“13710”工作机制,“问题解决率”达到98%,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强化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建立电煤保供日调度机制,加大电煤协调保障力度,阶段性采取有序用电措施,截至目前,我市燃煤电厂电煤库存提升至44万吨以上,超过省定标准,较好地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正常生活。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市经济总体保持了稳定恢复、稳中提质的态势。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1—11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亿元,增长13.3%,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3位,其中税收增长9.9%,居全省第6位。

  (三)抓创新增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抓整合提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延链提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5座延期淘汰焦炉的淘汰验收工作。加快钢铁、焦化整合升级,完成粗钢、炼焦压减任务。二是抓创新引领。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0家。组建市科技创新研究院,首家市厅共建类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亚临界高效萃取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康复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揭牌。新动能持续增强,克能锂电、旭阳光电、中科曙光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1—1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18.5%,占比分别为26.6%、14.9%,同比分别提高2.7个和4.4个百分点。三是抓“三大改造”。持续推动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安钢股份等5家企业分获5个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全省第一名,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新增上云企业1166家、智能车间6个、智能工厂1个。206个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

  二、关于凝心聚力,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坚定不移把“项目为王”“项目带动”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针对市人大常委会议提出的意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抓服务强保障。一是加大服务企业力度。筑牢“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的工作理念,实施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开展市级领导调研项目月活动,集中解决一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重大项目周例会制度,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和周交办,已累计召开19次周例会和40余次协调推进会。10月份,分4组对全市“三个一批”项目进行集中调研,现场解决问题。二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持续强化联审联批事项办理,截至11月底,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175个,应办理联审联批事项875项,已完成858项,完成率98%,其中55个计划新开工省重点项目,完成率98.5%。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计划指标,深入挖潜增减挂钩指标,努力做到项目拿地即开工。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实施“引金入安”战略,开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春暖行动”,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省市重点项目、“三个一批”项目等融资需求,截至11月底,省市重点项目已授信290.5亿元,55个项目获得贷款103.4亿元。

  (二)抓调度强督导。一是强化项目推进力度。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安阳机场、殷墟遗址博物馆、引热入安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1—11月份,33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目标的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高于全省8.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9.4%。二是强化项目监测调度。建立重点项目驾驶舱系统,将“三个一批”活动签约、开工、竣工、投产过程有机整合在驾驶舱系统内,实现指标分析及项目建设场景统一,实时反映项目建设状态,实现项目集成化、数字化、可视化调度管理,形成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建设、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压茬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力度。深入开展“四比四看”、重点项目观摩、集中督导调研等活动,督促各县(市、区)加快项目进度。每月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重点项目“五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开工项目入统率、手续办结率、竣工率)进行排名通报。今年以来,共向责任单位下达问题交办单23份、督办通知书50期,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项目建设的鲜明导向。

  (三)抓储备强谋划。围绕国家、省支持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龙头型、牵引型、支撑型重大项目,提升储备项目质量。扩大“签约一批”重大项目规模,今年两期“三个一批”活动签约重大项目39个,总投资355亿元,截至目前,已履约33个项目,项目履约率84.6%。围绕国家、省支持重点领域,初步谋划明年省市重点项目35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900亿元以上,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100亿元项目8个。力争明年全年完成“签约一批”项目100个、“开工一批”和“投产一批”项目2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60%。

  三、关于补短强弱,切实加强财政管理方面。《意见》提出,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在总量、结构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分析研判,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针对市人大常委会议提出的意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突出财源建设,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一是持续推进综合治税。适应新财政体制特点,按照“以区为主,市、区联动抓税收”的思路,全方位提升税务执法、服务、监管的能力,综合治税取得阶段性成效,查补入库税款约8.9亿元。二是加强收入指导。成立多个收入指导服务组,深入各县(市、区)调研收入组织情况,分析收入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应收尽收。三是加大非税收入挖潜力度。通过开展非税收入稽查、堵塞政策漏洞、国有资产盘活等措施,为财政收入增长做贡献。尽管安钢搬迁给我市带来一定影响,但我市坚持从大局出发,继续为市辖区的安钢等附属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提前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对接,梳理企业业务流程,算好收入账,该留下的一分不漏,抓好存量税源,尽可能降低安钢搬迁对我市的影响。

  (二)突出政策调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直达资金管理。按照“应导尽导”原则,将预算下达、资金支出、惠企利民发放明细等数据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对直达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加快直达资金分配、下达、支出进度。二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发行专项债券资金87.8亿元,同比增长18%。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以及通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专项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24亿元,支持市本级基本建设项目建设。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筹措资金2000万元开展灾后促消费活动,下拨资金5032万元支持企业灾后重建,设立5000万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两补”机制资金池,为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建立跨部门联合协调机制,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市累计减税降费10.9亿元。

  (三)突出风险防控,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一是防范化解隐形债务风险。提前一个月向各县(市、区)下达下季度到期还本付息提醒通知,督促其积极筹措资金,做好到期债务偿还准备。深入各县(市、区)进行隐性债务化解调研指导。截至目前,我市政府隐性债务累计年度化解率为111.6%,已提前完成年度化解任务,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二是防范化解财政支付风险。认真落实《安阳市市直国库对外借款清理方案》,清理回收国库借款6658万元。建立优先保证“三保”支出监控机制,健全优先保证“三保”支出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优先保证“三保”支出管理责任,切实兜牢“三保”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四、关于攻坚克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意见》提出,始终聚焦企业关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正确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防治双重压力,努力克服吸引资金人才、城市规模能级、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全力下好优化营商环境“这盘棋”。针对市人大常委会议提出的意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聚焦“六最”目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一是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1246”提升行动。开展指标分类整改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提升、企业满意度提升等“四大行动”,紧盯短板弱项,研究制定细化措施,提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做优“安阳最安心”营商服务品牌,在今年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第8位。二是纵深推进“跨省通办”。设置“跨省通办”窗口,开展“跨省通办”和“全豫通办”。加盟昆明“云上办”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联盟,与山西长治签订跨省通办协议,确定通办事项132项。截至目前,累计为群众办理通办事项8404件,有效解决了办事“两地跑”“折返跑”等痛点难点问题。三是推进“一件事”集成办理。优化涉企涉民生“一件事”集成办理流程,实现32项“一件事”集成办、简捷办、全市办、线上线下融合办,预计年底前实现20项企业法人“一件事”上线。四是持续落实市人大议案。根据“关于提升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掌上办的议案”建议,印发了《关于提升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掌上办工作方案的通知》(安放管服办〔2021〕13号)等文件。截至目前,我市4个区的4个街道、4个社区实现了不低于100个事项实现掌上办、不低于100个事项在街道办理、不低于20个事项在社区服务中心办理的目标任务。

  (二)聚焦“两个平台”,着力为企业纾困解难。一是持续推进“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开展优秀学子家乡行活动,组织优秀高校毕业生现场观摩重点企业项目。上线洹泉涌流人才服务网、洹泉涌流人才码,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联动。系统运行以来,共发布1231家企业36167条职位信息,人才求职登记2715人。组织评选安阳市年度“十大功勋企业家”“外贸十强企业家”“十佳成长型企业家”,激励专家人才扎根安阳施展才华。二是不断完善银企对接政策体系。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推动信贷资源向民营小微、科技创新、“三农”领域和制造业倾斜,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优化信贷结构。截至11月底,423家规上企业获得贷款218.1亿元。积极开展以再担保为主的银担分险担保业务,9家融资担保机构纳入中原再担保融资担保体系,年度合作备案规模7.23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聚焦“一网通办”,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纲要(2021—2023)和安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通知》(安政办〔2021〕29号),成立安阳市大数据研究院,初步建立大数据政学研用体系。二是加快数据共享。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与河南省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立安阳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梳理资源目录,归集数据6.64亿条,向国家、省数据平台申请数据资源449类,提供数据共享支撑。三是推进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疫情防控管理、重点项目驾驶舱、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积极推动智慧停车、公安视频云、交通非现场执法等项目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整体上看,今年以来,面对汛情、疫情、粗钢限产等因素的交织叠加影响,市政府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根据《意见》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长期累积的产业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研发和试验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短期内难以形成有力支撑。民生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源增多、燃点降低,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下一步,市政府将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和帮助支持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落实“六稳”“六保”重点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经济复苏向好态势,在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