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及市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7

  编者按:近日,市委书记袁家健、市长高永相继对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撰写的《关于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及市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作出批示,要求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认真组织研究,将建议转化细化成具体工作措施并加以落实。现将该调研报告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关于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及市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 任法香 申腾飞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是人力资源流动配置的主要渠道,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载体。根据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社会建设委今年上半年对全市人力资源服务及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或劳动力、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市场经济要素,引起了高度关注,成为各地发展中集聚重点,其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近年来,我市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从人才集聚、劳动力供给、就业促进等方面,运用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两个手段,做了大量工作,也做了很多相关有益的探索。

  (一)我市人力资源总体情况

  截至2021年,我市就业人口总量246.31万人,同比减少4.04 万人。近三年,城镇年均新增就业7.7万人,年均流出劳动力约60万人。目前,全市需要各类人才约60万人,现有不足30万人。共有各类技工53.06万人,还缺26.94万人,集中在四大千亿级和百亿级主导产业上。人力资源供求结构性矛盾和总量矛盾突出,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情况

  1.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市级设有人才开发、就业促进、劳动保障等11个公共服务机构,建有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市级人力资源市场。9县(市、区)、132个乡镇(街道)、3435个村(社区)分别建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初步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服务体系。

  2.公共服务手段逐渐增多。2021年以来,线下开展“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85场,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线上开通了“一网、两微、一端、一抖、一直播”媒体平台,召开网络专场招聘会100余场,提供岗位3万余个,开展直播带岗23场。

  3.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全省率先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电子档案和“智慧就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创新开发“安阳市就业E图”,广泛应用我省“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实现“一网通办”和“不见面办理”。

  (三)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情况

  1.经营性主体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6家,经营性机构95家,占比89.6%,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

  2.人力资源市场初步形成。先后出台《安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等一些发展政策,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指导意见,初步形成民营、国有等多元化主体的人力资源市场。

  3.市场化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安阳县打造东飞人力资源产业园;林州市打造863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区打造安阳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留学生返安、来安创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工作情况

  1.人才聚集初见成效。2020年以来,创新实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引入各类人才3466人。为企引才12000余人,建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155家。

  2.劳动力供给促发展多措并举。建立区域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持续推出“进乡镇、进校园”招工揽才等活动,2021年以来,劳动力实际入库219.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技能培训22.6万人。

  3.促进充分就业多方联动。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四位一体”推进创业培训、贷款、孵化、服务。截至2022年6月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返乡创业2.26万人。

  二、存在问题

  (一)“要素”意识还不强,路径还不清晰

  1.人力资源(劳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没有将其与资本、土地、技术等列为同等要素,引起应有的重视。

  2.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理念,把人力资源(劳动力)简单看成“用工、打工、就业”。在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为人才构建成长的大环境上主动作为还不够。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共识。

  3.人力资源作用的实现路径还不清晰,推动人力资源效能发挥的工作机制及培养、选拔、引进等政策体系未完全形成。在路径选择上,一些政府及部门思路还不够清晰。

  (二)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成为经济发展制约瓶颈

  1.人才(中高端劳动力)严重缺乏。总体上“引不来、留不住、难培养”。落实“洹泉涌流”引才力度还不够,引进人才数量还不多,且流失严重。全市引进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高新领域人才总体还偏少,“三本四专”毕业生留安比例<20%。缺乏系统、多元、成熟的培养体系。

  2.技能劳动力严重短缺。各类企业普遍反映“不好引、留不住、难培养”,企业一线技工招聘率<10%。精工、电子、服装等行业长缺技工,制约我市制造业主导产业发展。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推进中,一些地方有偏差,“有证无技”现象明显。

  3.劳动力大量“南流”。“难留”与“南流”并存,劳动力“一方面短缺、一方面外流”成为经济发展难题。

  (三)公共服务还有短板

  1.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设置林立,职能整合不到位,还存在多头管、交叉管、分散管现象。公共服务示范引领不强,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公共服务方式传统。各类服务平台系统水平较低,与国际国内、各行业、专业化、市场化大平台互联互通存在信息壁垒。

  3.指令性工作与发展需求不对称。一些部门还没有做到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工作导向,与市场主体实际需求不对称。有一些招聘活动走形式、服务不精准,企业和就业者被动配合,成为基层负担。

  4.围绕需求对应的专项服务不够。围绕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和几个百亿级主导产业,缺乏专业性、专项性人力资源服务支撑;对人才、技工、劳动力后备培养与储备,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不够。

  (四)市场化水平低,市场供给弱

  1.人力资源市场化还在初级层面。尽管市场主体发展迅速,有资质和无资质机构有1100余家,但低端无序。发展质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强,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化水平与全国先进不可比,全省处于中下游。

  2.经营性市场主体还很弱。规模小、档次低,有经营许可的仅95家,多为“家族式”,专业化程度低。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机构仅有25家,缺少龙头企业。

  3.市场产品低端单一。90%经营性机构只能提供劳务派遣、职业介绍、劳务输出等低端化服务,在中高端产品如人才测评、人才猎头、管理咨询等上还未涉猎。

  4.市场秩序有待监管规范。各类服务性公司上千家,但多数无资质,处于监管之外、无序状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也不够。

  (五)产业化水平低

  1.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潜力有待开发。与“全链条配置、信息化服务、市场化供给”要求相比,我市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更没有产业品牌。上海、天津、昆山等地已构建完整、可观的人力资源产业化,打造经济增长级,年收入达到200—800亿元。

  2.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缺乏现代化平台载体。从中央、省政策引导和全国各地发展实践看,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重要载体。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等地市首批建成,安阳周边鹤壁、邯郸、新乡也在积极推进,打造全市高标准、全链条、产业化的园区平台已成为迫切要求。

  三、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市委书记袁家健多次强调,要突出人才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进行了立法规范。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行为,加快实现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一)明确战略定位,进行顶层设计

  契合三省交界区位、劳动力密集、制造业主导型经济、要素资源禀赋,打造支撑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集聚地、大市场和人才高地。进行顶层设计,高端规划,市、县(市、区)整体联动,做到“大员抓、专班抓、集中抓”。

  (二)强化“第一资源”意识,打造魅力环境

  1.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第一资源”意识,理清思路、选准路径、明确重点、持续推进。

  2.在城市“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加强“有温度、人性化”城市建设。把我市打造成活力城市、创业城市,打造“愿意在安阳生活、愿意在安阳创业”的魅力城市。

  (三)突出问题导向,努力破解瓶颈

  1.强化人才聚集。加大“洹泉涌流”实施力度,提高人才集聚岗位匹配精准度,强化柔性人才政策。建立“三本四专”本地化人才供给考核体系。建立系统、多元、成熟的人才(中高端劳动力)培养体系。

  2.聚焦技能劳动力供给。对我市各类工业企业、实体经济进行技能劳动力缺口大排查,将技工人才纳入“洹泉涌流”引才目录,提高奖补力度。依托安阳职教培训资源,探索混合制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加大复合型技工人才培养,建立一套选拔、培育技术人才的可行制度,下大力气解决安阳实体经济“技工难”问题。

  3.促进劳动力“足留”“回流”。将劳动力供给纳入经济、企业重要发展课题研究,出台劳动力本地优先供给、充分供给规范性指导政策,实施“内留、外引”。

  (四)整合机构、优化服务、强化保障

  1.整合公共服务机构、职能,提升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增强公共服务示范引领作用。

  2.改革创新方式方法。线上突出人力资源大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平台支撑作用,将各类信息资源整合,与国内国际、各行业、专业性、专项性人力资源供需网接入联通、信息共享。开发手机APP,设置人才和劳动力申请、享受优惠政策模块,动态掌握用工需求和招聘信息。

  3.突出需求导向,强化供给意识。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工作导向,聚焦安阳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专业性、专项性人力资源服务。

  4.强化兜底保障,促进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基本保障能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兜底保障。

  (五)加快市场化建设,提升市场化水平

  1.加快市场化发展。完成从“政府大、市场小”模式向“市场供给、政府保障”模式转变。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主体、服务产业的政策支持、扶持培育、规范引导,打造品牌,加快实现高水平市场化。

  2.壮大市场主体。配套经营性机构兴办、扶持优惠政策,整合、规范市场主体,提高经营性机构专业化程度。引入龙头企业、品牌机构入驻安阳,带动本地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壮大。

  3.突出服务经济,丰富市场供给。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升级服务产品,拓展中高端业务范围。围绕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引进、培育专业化服务企业。

  4.加强监管,规范秩序。认真落实国务院《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健康规范。

  (六)抓平台、搞集聚,全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抓平台、搞集聚,全力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安阳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产业、新的增长级,逐步形成豫北、乃至三省交界的人力资源集聚大市场。

  (1)引入“外脑”,专项规划。聘请国内专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成熟规划团队,进行高端规划、顶层设计。

  (2)集中力量、全力实施。围绕规划,成立专班,全力推进。

  (3)引进“成功模式”运营商。采取“政府扶持,专业运营”模式,引进知名专业人力资源运营公司。

  (4)引企业、引平台、引品牌、搞集聚。一体化入驻市场主体、产业模块、资本资源、行政窗口。纳入招商引资重点,引进高端、品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及平台经济。全功能、全服务,优惠政策全方位。

  (作者单位: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