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12-14

  ——2022 年12 月7 日在安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

  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申乐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19 年2 月,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滑县代表团刘翠霞等10 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议案”,经市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交由市政府办理,并提出“要明确组织机构,建立科学推进机制;制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制定支持政策,形成精准支持合力;明确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阶段性成果,示范带动成效显著”五条办理建议和结案标准。收到交办议案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议案结案标准,明确承办单位,制定办理计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培育产品品牌、建立联结机制等举措,深入推进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产业支撑。

  一、议案办理情况及成效

  (一)明确组织机构,建立推进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财政、农业农村、工信、科技、商务等十个部门为成员的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职能部门牵头抓、相关部门具体抓、各县(市、区)共同抓”的工作机制。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议案办理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二是抓好统筹协调。议案办理以来,主动加强与市人大、领衔代表的联系,多渠道沟通交流,先后7 次到滑县八里营乡与议案代表进行对接,通报议案办理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并将意见建议充分融入到议案办理中去。同时,先后5 次召开议案办理成员单位协调会,专题研究部署议案办理工作,对下步工作列出具体时间表,合力推进议案办理。三是强化工作措施。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紧盯议案办理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通过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部署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优质高效完成议案办理工作。

  (二)制定产业规划,明确发展定位。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立足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切实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把比较优势打造成发展胜势,不断推动特色更优、优势更强,让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安政办〔2019〕37 号)文件,确定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明确了区域特色和产业定位,提出了加快发展优质粮油、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优质草畜、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7 大区域特色产业重大任务,努力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二是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 个(内黄县花生产业集群),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 个(滑县老店优质小麦、滑县慈周寨蔬菜、内黄县二安腐竹、汤阴县伏道艾草、安阳县崔家桥黄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 个(汤阴县优质小麦、内黄县果蔬、林州市红薯、滑县小麦种业、安阳县优质小麦),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2 个(林州市菊花、内黄县辣椒、殷都区水产、龙安区小杂粮等),形成了以滑县、安阳县、汤阴县为主的优质小麦产业,以林州市、龙安区、殷都区西部丘陵山区为主的特色杂粮产业,以内黄县城关、滑县白道口为主的优质花生产业,以林州市茶店、汤阴县伏道、滑县牛屯为主的优质中药材产业,以汤阴县白营、殷都区安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内黄县、滑县为主的的温棚瓜菜产业,以安阳县韩陵、滑县慈周寨为主的西红柿产业,以林州市、内黄县、殷都区、龙安区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规模效益和带动效应。

  (三)制定支持政策,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将产业规模、产量、产值等关键指标纳入绩效考评内容,制定出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一系列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县(市、区)不断加大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有利于加快推进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构建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扎实推进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发展。2019 年以来,全市用于产业发展的各类财政资金15.2 亿元,重点支持优质小麦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市政府成立了以农技推广研究员张志华、马文龙、王刚、何军功等为组长的农技推广、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水产养殖等11 个农业专家服务组,组建了由240 名农技人员参加的特色产业技术服务队,为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无缝对接服务和精准技术指导。据统计,2019-2022 年全市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7.6 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1044 人,遴选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0 余项。四是实施品牌带动。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先后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有效提升了安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105 个、绿色优质农产品138 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 个,分别较2019 年增加79 个、110 个、5 个,成功打造了林州菊花、内黄花生、汤阴北艾、八里营甜瓜、韩陵西红柿等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

  (四)明确管理模式,建立发展机制。一是创新保险金融服务。全面深化金融保险战略合作,探索创新产业发展信贷金融产品和保险服务,先后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发行、中原银行、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提高保险业服务能力。二是强化产销对接服务。加快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平台,确保群众农产品种的好、卖得出。积极组织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河南省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推荐林州绿健农业、安阳九头仙艾业、河南凤珍农业、安阳双强豆制品、龙安区亿天米业、滑县禾生金合作社、林州万盛家庭农场等18 家经营主体85 个产品入驻农购网、河南省消费帮扶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展示展销各类优质农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530 万元;组织推选道口烧鸡、内黄辣椒酱、林州小米、汤阴艾草等20 多个农产品入驻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销售收入190 万元。三是创新产业运营模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广了林州市茶店镇“支部+基地+农户”、汤阴县伏道镇“公司+基地+农户”、安阳县韩陵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殷都区都里镇“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运营模式,助力农户增收致富。内黄县“四平台促产业提升”产业运营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2022 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6 家、家庭农场2957 家、农民合作社9660 家,分别较2019 年增加9 家、653家、900 家,带动农户65 万户。2021 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3.7 元,较2019 年16095 元增长了14.5%。

  (五)强化示范带动,提升阶段成效。议案办理以来,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完善政策保障、强化工作举措等,引领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一是粮食产业提质增效。2022 年,全市优质小麦133 万亩、鲜食玉米35 万亩、优质红薯13.22 万亩、优质谷子11.34 万亩,较2019 年分别增加27 万亩、10 万亩、3.14 万亩、2.4 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7 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598.09 万亩的61.36%,较2019年增加20.2 万亩,为粮食增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特色瓜菜高质量发展。全市瓜菜面积稳定在132 万亩、产量466 万吨,其中内黄51.8 万亩、滑县49.1 万亩。探索推广了滑县八里营“大棚两茬香瓜一茬菜”、内黄梁庄“温棚黄瓜套苦瓜”、安阳县韩陵“早春+秋延大棚西红柿”、内黄六村“蒜椒套”等先进种植模式,推动了瓜菜产业快速发展。内黄县被评为中国蔬菜之乡、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汤阴县被评为全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县。三是草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肉牛存栏3.66 万头、肉羊存栏59.23 万只、高产奶牛存栏1.63 万头,分别超过2023 年预期目标46.4%、85%、1.9%,保障了肉、奶供应充足。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70 余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2 家、2021 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9.7 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超过2019 年10 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五是富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获得省级以上乡村旅游品牌70 余个、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000 余家,其中国家乡村旅游重点镇1 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 个、省乡村旅游特色村37 个、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6 个,2021 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超10 亿元。以电商物流为主的乡村物流产业发展迅猛,日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全市建成县级电商中心7 家、乡级电商中心63 家、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000 个,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在林州市、滑县、内黄县、龙安区规划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冷库、保鲜库)102 个,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各县(市、区)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乡村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品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强。三是乡村实用人才匮乏,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的新型农民和“土专家”“田秀才”数量偏少。四是农业风险机制不健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险覆盖品种较少,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议案有关要求,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目标任务,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引导乡村区域产业发展由增产转向提质,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一)持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围绕各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和优质中药材等基础比较好、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现代物流、乡村新型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高效发展。

  (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做优面制品、做强肉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农民合作社发挥纽带作用、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发挥基础作用,培育壮大一批带动作用突出、产业功能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

  (三)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培育一批“大而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安阳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入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科技创新应用;加快构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农机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培养乡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夯实乡村人才支撑。

  (五)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普惠性金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推动建立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撬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