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大局 精准切入全方位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张 强
近年来,汤阴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奋力打造有为人大”的奋斗目标,精准把握大局,积极主动作为,依法科学决策,务实有效发力,切实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发挥常委会、工委和专委及人大代表“三个作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治理效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汤阴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各级人大代表、各级人民政府谱写了共促优化营商环境、共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崭新篇章。
发挥常委会监督职能作用,争当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者”
深化思想认识,主动扛起优化营商环境政治责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汤阴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排名相对靠后,多项指标与先进县市差距较大。县委的中心在哪里,人大的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汤阴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省委“十大战略”,贯彻落实市委、县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市之重者”,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切入点,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积极谋、主动干,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发挥政治优势,强化权力机关引领。汤阴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周密筹划、精心组织,举行汤阴县人大常委会专题会议,专题听取县政府、发改委等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在这次会议上,政府有关领导作了表态发言,责任部门立下“军令状”,向县人大常委会作出承诺,人大代表、企业界代表现场进行了专题询问,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汤阴县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一次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会议,打开了县人大常委会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的新格局,以地方权力机关引领,凝聚起各级人大代表助推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用好“监督利剑”,突出监督工作刚性。汤阴县人大常委会突出“监督刚性”,认真学习国务院和河南省人大优化营商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执法检查,听取法院、检察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以法治的力量护航优化营商环境行稳致远。以工作评议、新任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履职情况评议等方式,对责任单位进行“评议体检”,进一步强弱项、扬优势,强化优化营商环境部门和人员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汤阴县人大常委会领导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认真做好企业联系帮扶工作,监督解决企业发展的“急难愁盼”问题。
发挥专委专业监督作用,善当优化营商环境“智囊团”
前置视角,全过程加强专业督导。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反映社情民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其中企业界人大代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议案,充分反映了企业界人大代表的强烈意愿和专业化思考。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前置”工作视角,全过程关注支持参与人大代表的议案工作。对人代会上企业界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议案”,有关专委、工委提前介入、加强沟通、深入调研,及时向常委会提出决定列为常委会议案并转交政府办理的报告,其后,对办理工作加强督导,对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监督办理单位强化思想认识、落实办理责任、强化办理实效,巩固常态化工作机制。年底常委会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评议和审议,充分回应了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主体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呼声和要求。
夯实基础,办好利企助企好事实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但是数量多,成长快,发展潜力大。汤阴县人大有关专委、工委将涉及支持中小企业的关于加快我县人才引进与培养、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推进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畅通园区物流等建议以及闭会期间所提的意见建议,以工作评议、列为重点建议进行督办、专题调研和办理情况评议等方式,不拘一格推动议案建议落实,督促有关部门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健康持续发展轨道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了良好条件。
久久为功,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治理机制。县人大各工作委员会成立6个专业化人大代表小组,与各镇人大主席团、政府发改委等优化营商环境责任单位建立日常协作联动机制,组织市、县人大代表通过开展视察调研、广泛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以及法院、检察院有关涉企案件的庭审、听证等活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前听证、会商机制,推动了城区重载车辆绕行路线制定、产业园区规划调整等涉商、涉企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促进了优化营商环境决策和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勇当优化营商环境“生力军”
健全综合履职平台体系,联通社会化民智汇聚渠道。汤阴县十个镇全部建成安阳市“五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明确人大代表联络站各项制度、优化接待群众和“县—镇—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意见建议分级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级人大代表“四进”(进联络站、进社区、进企业、进国家机关)和“网络化”联系选民群众等工作机制,将代表“履职半径”延伸到村、社区、企业,同时在人大代表担任负责人的骨干企业,构建了人大代表全面感知营商环境和创新活力的“神经网络”,打通了人大代表与基层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个个“接地气”“冒热气”的优化营商环境的“金点子”得以有效汇聚。
创建专业化平台体系,打通专业化诉求表达路径。“春江水暖鸭先知”,营商环境质量怎样,企业界人大代表最有发言权。在企业界人大代表所在工作单位建立“人大代表优化营商环境监督点”,企业界人大代表在工作场所“全天候”接待选民,有效整合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联系接待选民群众等多种职能,目前已建成优化营商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点”“监督点”80余家,为高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平台。
开展常态化主题活动,融通高效化代表履职载体。坚持县镇联动、重在实效,开展“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助力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助力强市我先行,强市有我当先锋”等主题活动,持续开展“五星代表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三走进、三助力”主题活动,引导促进人大代表集“政策宣传员、矛盾化解员、问题协调员、发展促进员、决策参与员”多种身份于一体,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涉企重大事项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担当作为。在汤阴县融媒体中心开设“为民履职·代表风采”专栏,展现企业界人大代表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凝聚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发展永无止境,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汤阴县人大常委会将把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将有我”的担当,永不懈怠、永不满足,奋力书写好新时代人大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精彩答卷。
(作者单位:汤阴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