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议案督办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12-14

  ——2022 年12 月7 日在安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

  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

  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议案”于2019 年交由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进行审理和督办。该议案办理至今,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认为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符合结案要求,达到了结案标准。现将该议案督办情况报告如下:

  一、议案督办情况

  2019 年2 月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滑县代表团刘翠霞等10 名代表提出来“关于通过以产业特色小镇建设为示范,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将此议案交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会后,主任会议决定由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以下简称“农委”)负责审理该议案。市人大农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审理意见报告,明确了议案结案的5 个结案标准:一是要明确组织机构,建立科学推进机制;二是要制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区域发展定位;三是要制定支持政策,形成精准支持合力;四是要明确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五是要形成阶段性成果,示范带动成效显著。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立案交由市政府办理。

  议案交办4 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针对议案办理情况,先后组织开展调研8 次,听取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10 余次,对议案办理工作进行了全过程督办。其中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徐家平带队调研农村产业发展情况6 次,听取专项汇报3 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其他成员在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都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作为重点。农委在每年的工作要点安排中都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要求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每月上报议案办理工作情况,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议案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国带队调研3 次,听取专题汇报3 次。2022 年11 月18 日,王建国副主任在前期充分调研座谈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议案办理情况汇报会,听取了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情况汇报,对办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议案办理基本达到结案标准,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人大农委征求了议案领衔代表刘翠霞对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刘翠霞代表对议案办理效果表示十分满意,同意议案结案。

  2022 年11 月28 日,农委组织召开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专题会议,审议了市政府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和人大农委督办情况的报告。

  二、议案办理成效

  自议案交办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办理要求,成立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政策文件,明确责任目标,并就议案办理情况多次与议案代表进行沟通联络,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加快了议案办理进度,推进了全市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组织机构明确,推进机制高效。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高规格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议案办理成员单位协调工作机制。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市政府常务会专题进行研究,承办单位进行了20 余次专题汇报,及时掌握议案办理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加快了议案办理。市农业农村局作为承办单位,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先后组织召开议案办理推进会、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会、小麦品种展示观摩会等多个会议进行合力推动,加快了议案办理进度,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

  (二)发展规划科学,政策体系完善。立足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了全市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布局,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特色,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发展

  目标,提出了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优质草畜、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7 大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将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奖评内容,研究制定了考核奖补机制和指标考评体系,先后制定印发了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推进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019-2022年,全市用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中央、省级财政资金达到15.2亿元。

  (三)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突出。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主导产业,着力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了乡村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东部以内黄县为主7 大万亩瓜菜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内黄县东部、滑县中北部适宜地区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西部以林州市、殷都区、龙安区为主的红薯、谷子、大豆等优质杂粮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北部以殷都区、安阳县为主的食用菌、西红柿、黄桃生产基地;南部以汤阴农产品加工业、滑县6 个万亩设施和8 个万亩露地瓜菜生产基地;以及林州市红旗渠精神太行风光、殷都区殷商文化、内黄县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等产业发展格局,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规模效益和带动效应。截止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花生)集群项目1 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 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 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 个。

  (四)产业链条延伸,品牌效应彰显。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 余家,2021 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9.7 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以乡村旅游和乡村物流为主的富民乡村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获得省级以上乡村旅游品牌70 余个、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000 余家,2021 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超过10 亿元。大力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建立了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农产品知名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105 个、绿色优质农产品138 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 个,涌现出来了林州菊花、内黄花生、汤阴北艾、八里营甜瓜、韩陵西红柿等一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

  三、督办意见和建议

  通过4 年的跟踪督办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办理,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组织机构,因地制宜制定形成了全市乡村区域特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出台了具体支持政策,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农委认为,议案办理达到了结案标准。因此,农委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此议案作为办结处理。

  议案办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比如,个别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品优势,科技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资金短缺问题仍然存在等。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议案办理成效,建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实现产品增值。以一二三产融合为目标,高标准推进产业强镇、产业园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市乡村产业加速提质增效。

  (二)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推动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强化主导产业链培育,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猪、牛、羊、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构建链条完善、循环畅通、运转高效的发展格局。

  (三)培育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建设一批基础条件更加扎实、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加活力、农民收入明显增长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一县一业”,全面推进“一镇一特”,坚持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推进农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安阳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优化政策导向,吸引社会协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下沉。